协作者新闻

协作者学堂 | 草根组织如何开展政策倡导—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到协作者实地研习

2025-06-04 created by:北京协作者


image.png

“作为多元语境下的倡导,核心是让服务对象成为行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研究的工具。”

图片

2025年5月23日上午,广州公益慈善书院2024级MPS班学员及首届青年MPS班学员一行共10人到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实地研习,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李涛以“草根组织如何开展政策倡导”为题,为学员开展专题讲座,分享社会组织如何通过社区扎根、需求沉淀与调查研究实现“自下而上”的政策影响,强化学员对“微观实践-宏观政策”联结的认知。

图片

在社会工作者何慧慧的带领下,参访人员首先踏入东四童缘。从大门的实习基地标识到机构发展历程照片墙和协作者童缘建设历史;从2003年成立参与非典救援行动,到第十七届公益夏令营的儿童手绘海报;从摆满展柜的荣誉证书,到打工青年成长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蜕变故事……每个角落都承载着协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成长的深刻印记。参访人员通过协作者的历史脉络,直观感受到公益行动与政策倡导的深刻联结。

图片

图片

随后,李涛老师以“从记者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型经历为切入点,结合非典救援、农民工职业安全调研、流动儿童教育倡导等案例,系统阐释协作者 “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 三位一体的模式。以“协作者学堂”为例,李涛老师详细阐释了“从受助到助人”的培育逻辑,“我们不是培养‘持证而止’的社会工作者,而是激发服务对象成为社会服务和专业建设的参与者。”

提问交流环节,学员围绕“自媒体时代倡导路径”“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边界”“专业人才培育” 等问题展开提问。针对“传统媒体式微后如何发声”,李涛老师提出两个方法:既要通过扎实的传统调研影响决策者,也要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触达公众,“哪怕只有1%的流量,也要传递真实的群体声音”。针对“公益机构如何平衡行政化与专业性”,李涛老师以协作者拒绝“唯盖章论”为例,强调保持独立性是合作的前提,公益组织应成为政府的“镜子”和“伙伴”。

参访结束时,参访人员在东四小院香椿树下合影留念。政策倡导不是宏大空洞的叙事,而是对每个具体需求的持续回应。当公益组织成为连接群体与政策的“翻译器”,改变便会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发生。此次交流,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展现了草根组织以专业韧性推动社会公平的可能性。

图片


学员感想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一只小牙刷”项目负责人 刘明:今天一上午听李涛老师分享,我对协作者的工作内容及其内在驱动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过去,社会倡导与政策推动主要依赖传统媒体,但如今,我们面临的传播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媒体权力大规模转移,从传播广度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已成为主流传播载体。因此,新时代的社会倡导需要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学生 候京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李涛老师提到“协作者学堂”的部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感受到,对于从农村或者小地方来到大城市上学的人而言,他们面临的困境并不是“跳出原来的舒适圈去拥抱城市”,而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舒适圈”。李涛老师谈到让打工青年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当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时,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可以帮助他们重塑世界观,建立更积极的自我认知。


宁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 马雨露:其实我自己也在做与协作者理念相关的事情,就像李涛老师刚才说到要“倾听多元的声音”,其实我在做“为家乡做口述史”工作坊就是在听更加多元的声音,关注这些所谓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在书院和李涛老师启发下,我会开始用“有需求的群体”来定义他们。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图片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让爱长长久久,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一路同行,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


图片


图片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给我们一个小鼓励

图片

协作者云公益|见证公益力量

微信ID:xiezuozheyungongyi


图片


说明:“协作者云公益”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使用文中内容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      编:李   涛

执行主编:何   慧

撰      稿:王   晶

排      版:何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