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新闻

协同计划 | 镇街社工站与居家养老服务站联动促进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社区助老服务案例报告(摘要版)

2024-12-16 created by:北京协作者


协同: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助力计划由民政部指导,中国社工学会统筹实施,香港凯瑟克基金会支持。全国选择十省市试点推进乡镇社工站建设,提升标准化、专业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其中,山东省唯一试点落地青岛胶州市,旨在助力社工站建设和服务创新,为全国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胶州经验”。


本案例是胶东街道社工站以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依托,促进老年人的支持网络建设,致力于营造一个关爱老年人的友好环境,与大家分享。


案例背景

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务院发布的《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提升老年人文化生活服务质量,以整合其娱乐、健身、文化、学习、消费与交流等多方需求,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展现传统精髓与现代人文关怀,确保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A村位于山东省青岛胶州市胶东街道,现有300多户家庭,1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8人,70岁以上135人,80岁以上36人,老龄化较严重。因此,A村自2019年依靠村集体经济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站(原日间照料中心),设有养老大食堂、爱心发屋、爱心澡堂及多个功能活动室。然而,除了日常用餐外,活动室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老年人多限于棋牌室,活动单一,精神生活单调,缺少参与社区娱乐的途径,且社交圈较窄。

社会工作者的评估显示,A村70%以上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普遍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自我认同感,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但他们渴望与人交往、聊天和获得关怀。访谈中,像“你们一来我就高兴”“欢迎你们去我家”“我一个人也没有伴”等言语出现率极高。为此,胶东街道社工站结合社区照顾模式,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活动室开展“老有所乐 风采依旧”社区服务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娱生活,搭建社会支持网络,盘活社区空间,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提升老年居民的晚年幸福感。

image.png

问题分析

A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运行近四年,已经具备一定的服务基础,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也受到辖区内老年群体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的持续性增长,对居家养老服务站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养老环境面临着重重挑战。胶东街道社工站开展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方面A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薄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回应;另一方面,A村提供的养老服务有限,尽管建立了一些老年人设施和活动室,但大多数没有发挥功能,且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低,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了解不够,坐等老人寻求帮助而不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主动开展服务,进而难以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更优质的养老服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情感关怀问题也愈发凸显。经过评估分析,A村老年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娱活动缺失,生活单调

A村的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精神需求难以满足。识字的老年人能借助阅读、上网等娱乐活动充实生活,而A村不识字的老年人接近80%,选择有限,难以自得其乐,更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此外,具备文艺特长的老年人数量稀少,导致A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他们只能通过观看那些不得不看而又“难以理解且不喜欢”的电视节目来消磨时光。

2.社会支持网络薄弱,交往减少

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身体机能衰退,社交机会减少,社会支持体系愈发薄弱。此外,村庄邻里互动减少,人际关系淡化,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贫乏。

服务计划

(一)理论构架

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通过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根据社会支持理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为强大,就越能有效应对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由于A村老年人群体的社会网络资源较为匮乏,因此社会工作者积极协助他们扩展社会网络资源,提升其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2.需要理论

需要理论是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社区社会工作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它是以人的需要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不管是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都是由一定的层次结构所构成的。恩格斯曾经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大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而A村老年人充分表现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的发展需要。

image.png

(二)主要方法

1.资源链接

资源链接是社区社会工作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的重要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在A村进行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配置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推动居民参与

社会工作者通过在A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组织特色活动,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增强其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3.居民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活动的组织参与,提高A村老年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促使其自我价值不断提升。

4.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为A村有困难的老年人,建构起个人网络、互助网络以及邻里协助网络等,使这些网络能够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帮助个人和群体积极面对问题。

(三)服务目标

1.总目标:

依托A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聚焦老年人群,围绕其兴趣开展“老有所乐 风采依旧”系列活动,丰富其文化生活,激活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空间,搭建交流平台,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2.分目标:

(1)通过开展活动,愉悦老年人的身心,构建朋辈支持网络,拓宽社交圈,丰富闲暇生活;

(2)提升老年人对社工站的认知,增进彼此间的信任,拓展老年人的正式支持网络。

服务过程

(一)社区活动一:聚焦需求,优化服务

2023年12月1日,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站评估老年人需求,旨在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想法与需求,识别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不足之处,丰富养老服务站的功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评估结果显示,A村老年人重视健康检查、文娱活动、志愿服务等。据此,社工站分析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社区、亲朋邻里、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分析其背后难以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原因,贴合老年人需求设计活动方案,关注其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的搭建。

image.png

(二)社区活动二:喜迎元旦,“包”你幸福

2023年12月28日,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喜迎元旦 ‘包’你幸福”活动,通过手工包的制作丰富老年人生活。亲朋邻里作为老年群体非正式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老年群体不可或缺的非正式支持力量。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小游戏增强老人之间的互动,帮助彼此间建立更多联系,重塑邻里关系,使老人感受到亲朋邻里之间的温暖。在手工包的制作中,不时传出阵阵欢笑,有的老人表示大家聚在一起聊天非常难得,平时都没有机会坐在一起,参与活动不仅收获了包包,还非常的开心,对社工站的服务一致好评。

image.png

(三)社区活动三:迎春送福,爱进万家

2024年1月29日,社会工作者链接到红十字会的爱心物资,在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迎春送福 爱进万家”活动,联动村里的老年志愿者为困境老人写福字、送福字及爱心物资,盘活社区现有的志愿资源,促进老年人正式支持网络的建立,紧密联结村里的老年志愿者与困境老人,共同编织一张传递爱与关怀的网,此活动不只是一场简单的送福行动,更是对老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意识的一次深刻培养,让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image.png

(四)社区活动四:银发心向党,最美夕阳红

2024年4月29日,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银发心向党 最美夕阳红”红歌活动,大家纷纷表示,参与活动让他们回忆起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希望社工站能够多举办类似的活动。除了开展常态化服务外,社工站还结合A村老年群体的个性特征,提供了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专业性服务,发掘有特长的老人多开展活动,鼓励老人发挥余热,促使老人真正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立联结,帮助其扩大社会关系网络,老人彼此的联系逐渐增多,现在的活动室常有老人结伴,或打台球,或扭秧歌,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活动空间真正起了作用。

image.png

(五)社区活动五:非遗传承,睦邻友好

2024年5月22日,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非遗传承 睦邻友好”漂漆团扇活动。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相互配合,促使老年人学习如何利用正式以及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在不断优化服务内容的过程中,A村前期成立的老年志愿队、手工小组、书法小组等社区社会组织也活跃起来,增强了老年人的网络范围和社会支持功能,为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增添活力,扩大其社会网络资源。

image.png

服务评估

(一)过程评估

本系列社区活动分五次,社会工作者每次均进行满意度评估和访谈,收集反馈以优化后续活动,积极发挥了在居家养服务站中的作用,并以社会支持网络的视角出发,从正式与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推动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评估显示,有的老人从不出家门到加入到集体活动中,有的老人交到了更多的朋友,还有的老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当中,活动成效显著,达成预期目标。

(二)成效评估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使居家养老服务站更加活跃,通过社工站的统筹引领,将社区、社区社会组织、亲朋邻里、志愿者等正式与非正式网络联结起来,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日常的枯燥无聊,搭建了老人与社工站、老人与居家养老服站、老人彼此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还激发了老人的潜能,促进其更好的参与志愿服务,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专业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社会工作者的统筹引领下,积极构建A村老年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分层发挥不同主体在老年社区照顾服务中的功能,从而有效解决A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公共空间利用不起来的问题,提升了A村老年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力和居家养老站的服务质量,真正意义上为辖区的老年人提供生命以及生活的保障,更好的改善了社区的养老服务环境。

(二)不足之处

在本案中,家庭支持作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并没有体现,社会工作者对资源支持理解不足。养老事业的进步是一个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需依靠政府、社区、家庭等多元力量之间的紧密协作,但社会工作者未能有效整合家庭资源,而老年群体最核心的精神慰藉来源就是家庭子女,这是他们家庭精神慰藉的第一依托,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老人子女转变养老观念,关注父母在精神慰藉的需求,且与子女一同激发老人的潜能和自主性,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保持良好心态,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三)反思之处

A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已经运行了三年多时间,仍处在发展完善中,只有整合多方资源,号召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站用最优资源回应老年人多元化需求这一目标。而老年人群体通常思想较为保守,行为模式也较为稳定,许多老年人因自身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的滞后而面临焦虑和个人权能不足的问题,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庭、邻里、“社工+志愿”等多方力量的作用,要充分肯定政府带领的作用,运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方法与技巧,整合家庭、社区、志愿者等有效资源,建立一个以“多方参与”为理念的服务模式,让老年人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在老年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切实解决好A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从而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image.png



案例作者:

吴亚楠,协同计划山东项目组成员,青岛协作者项目助理,胶州市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协同社工。

参与本案例服务的驻站社会工作者:

邱敏,协同计划山东项目组成员,胶州市胶东街道社工站驻站社会工作者;陈志霞,协同计划山东项目组成员,胶州市胶东街道社工站驻站社会工作者;张锦宏,协同计划山东项目组成员,胶州市胶东街道社工站驻站社会工作者。

案例督导:

李涛,协作者创始人,高级社会工作师,协同计划山东项目负责人,胶州市社会工作支持中心总督导;宋娟,青岛协作者中心主任,协同计划山东项目组成员,胶州市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副主任、督导。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图片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让爱长长久久,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一路同行,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