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新闻

协作者学堂 | 为什么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2024-07-05 created by:北京协作者


image.png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频发且相对复杂,包括儿童、老人、流动人口和新就业群体等边缘困弱群体服务需求庞大。公益组织,尤其是扎根社区的公益慈善组织成为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然而,公益慈善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面临专职人员比例偏低、专业水平偏差、人员流动率偏高、人才供需不匹配等现实挑战。其中,这背后主要存在包括专业认同不足专业知识体系缺失等原因,容易导致公益慈善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支撑,而经常陷入个人利益与公益使命的两难困境;在服务开展时因缺少专业理论和方法而感到无力;在遇到困难挑战时由于缺少建立专业支持系统的训练而无法寻求有效支持,容易选择退缩或者放弃,在经历较多情感压力和伦理挑战时容易感到职业倦怠,无法持续稳定有效地从事公益慈善事业。

image.png

人才培养对于组织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人才匮乏,公益慈善组织服务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容易因为生存压力跟着资源跑,难以可持续发展,团队专业性和组织文化也无法构建起来。回顾公益慈善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发端于19世纪工业革命的社会工作,是人类应对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社会问题的专业自救,亦是推动传统慈善组织实现“科学的慈善”的专业自觉。从1869年慈善组织会社的友善访问员,再到1886年社区睦邻运动,经过早期慈善活动的长期实践和反思,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和职业,逐渐发展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专业支撑,但目前我国公益组织专业化程度严重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组织从业者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研究显示,社会服务机构从业者中持证社会工作者仅为3%。此外,长期以来,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组织无论在教育还是实务领域都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既局限了社会工作人才的从业渠道,也束缚了公益慈善组织的人才建设。

为此,协作者在2020年发起了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平台——协作者学堂。经过三年实践,将社会工作专业语言转化为困弱群体和公益组织能够理解掌握的知识,在赋能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学员基础上,启动针对面向公益组织的社会工作实务助力计划和社会工作领导力助力计划。其中,受青岛民政系统委托,针对承接协同计划山东项目试点任务的胶州市12个镇街社工站的驻站社会工作者开展系列培训和督导(点击#协同计划社会工作实务小组培训,可查看详细信息);针对“公益1+1”之绿缘计划的17家在地公益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助力计划。

“公益1+1”之绿缘计划是北京协作者联合万科公益基金会,在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的指导支持下,发起的整合政府、基金会和支持性组织力量,共同助力社会服务机构“破圈”开展社区垃圾分类的实验,该实验经过三年的努力,整合371万元资金资助了28家在地社会组织,在北京44个社区与3家幼儿园开展社区环保服务,直接受益超过11万人次,落地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行动力均得到提升,并在参与环境治理过程中增进了邻里关系,提升了社区归属感,特别是关注和支持社区中的残障人、拾荒者等弱势人群参与社区环保,促进了社区融合;项目还培育了24支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发展志愿者676名,初步汇聚形成了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行动网络。(点击《公益1+1 | 绿缘计划再创佳绩,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行动网络初长成》,可查看了解绿缘计划项目服务及成效

绿缘计划以专业信念和行动证明了一个基本假设:如果草根组织得到有效的支持,他们将在社区垃圾分类方面贡献独特的价值,并将带动更广泛更持久的社区环境的改善,进而推动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深化。绿缘计划之所以能够激发在地公益组织的潜能,使社区环保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取决于该行动采取了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的资助与赋能相结合的“五社联动”策略。其中,在项目二期,专门委托协作者学堂为绿缘计划的17家社会组织设计并开展了社会工作实务助力计划,以社会工作赋能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保障项目质量。

image.png

image.png

社会工作赋能需要赋能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并熟悉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工作,这需要长期学习实践的积淀。北京协作者自2003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通过服务创新、研究倡导和专业支持,在回应困弱群体现实需求的同时,协助其由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本土经验,推动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的发展。2010年,协作者启动了“农民工企业社会工作向日葵成长计划项目”,为11位打工青年提供为期一年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的学习与实践(点击《协作者文库 | “农民工企业社会工作向日葵成长计划”项目案例》,可查看更多信息);2012年,北京协作者就已经启动了“社会工作者助力计划”和“社会组织助力计划”,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推动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建设;2013年,北京协作者承接北京市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社会工作领袖人才培育与专业支持项目”,对北京市300名具有社区领导潜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行培育和督导;2014年,承接北京市民政局购买服务项目“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助力计划”,为初创期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提供咨询辅导、专题工作坊、沙龙交流等全面的技术支持,提升初创期社会组织负责人的项目设计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2015-2020年,承接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工作,为全市超过4000家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支持;2016年,承接实施东城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领导力培训工作坊”,为64名社区工作者骨干提供了基础督导和进阶督导工作坊,培养掌握专业实务知识和具备专业领导力的多层次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点击《为你点赞,社区社会工作者——东城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领导力进阶工作坊》,可查看更多信息);2018-2020年,持续三年为北京市妇联妇女之家提供专业人才培育,提升基层妇女干部专业能力(点击《协作者学院 | 妇女之家项目化运作,只为更好地服务妇女需求》,可查看更多信息)。2020年,基于协作者多年社会工作专业赋能经验,“协作者学堂”一期项目正式启动。

协作者学堂项目一期主要面向边缘流动青年开展,在三年的时间里,围绕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升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方法的能力,组织与行政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基于社会责任的研究能力等六大能力,采取小组学习、同伴讨论、专题工作坊、共创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设计开发了16门课程,计956课时。从流水线女工成长起来的蔡冬英和从服务员成长起来的张艳艳,运用学堂所学知识,广泛持续地参与到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和社区的的社会工作服务当中,开展了424次服务活动,惠及7029人次,并带动了包括打工妈妈、骑手、困境儿童在内的597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通过持续的学习实践,从最开始对社会工作一无所知,到今天,学员蔡冬英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学员张艳艳同样成长为具备助理社会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均已正式入职北京协作者。此外,经过一期试验,协作者学堂已经打造出适用于社区困弱群体和公益慈善组织学习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点击《协作者学堂 | 生命影响生命的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可查看学堂一期三年成效)2023年,绿缘计划社会工作实务学习小组也正是协作者学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效之一。

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基于协作者21年的实践,以及协作者学堂一期的试点经验,协作者学堂兼具了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结合、社区服务和专业支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在公益组织赋能领域是难能可贵的。未来,协作者学堂将发挥优势,面向不同对象开展社会工作赋能,一是面向有志于参与志愿服务的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培育其成为具备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志愿者骨干;二是面向有志于投身公益而又缺乏资源的边缘青少年,以及缺少专业实践与认同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实践机会,培育其成为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资质的专业人才,投身公益、推动变革;三是面向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助力计划和社会工作领导力助力计划,以提升一线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并协助组织管理者建立专业管理体系。

协作者学堂


协作者学堂是“协作者”发起的“没有围墙”的社会工作教育项目,为有志于投身公益而又缺乏资源与学习机会的打工青年,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与实践机会,培育其成为投身公益、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弱者”实现助人自助,使公益行业有人才可用。如果你希望加入协作者学堂,学习和参与社会工作,欢迎扫码报名申请加入学堂。点击 2022年协作者学堂二期项目招生简章,查看更多)

image.png

协作者学堂学员申请表


image.png


如果你愿意支持协作者学堂,培养更多有梦想的流动青少年学习社会工作,成为公益人才,助人自助,可以加入“协作者之友”。




你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学堂建设:

⊙资源支持:提供运作资金(支持教职人员费用,设立助学金/奖学金,支持学堂运营费用等)、物资(图书、学习用品、办公设备等)。

⊙合作办学:以购买服务或委托的方式,共同举办培训班。

⊙空间支持:提供稳定的适合专注学习的空间、场地。

⊙志愿服务:为学堂提供品牌传播、研究、筹资、授课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招生、资源合作、媒体合作等事项:

⊙联系人:潘愉

⊙邮箱:yu.pan@facilitator.org.cn

⊙电话:(010)8404 3576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