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个人在灾害面前都会有脆弱的一面,但在同样的灾害风险面前,有一些人却比另外一些人更加脆弱。困境流动人口就是更加脆弱的群体之一。
——李涛/协作者创始人
点击加入“协作者之友”和我们一起,让改变持续发生
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灾害源之一。气候议题叙事以精英主导而缺乏弱势群体的视角,个体日常生活被淹没在宏大的国际化语境中,弱势群体的组织脆弱性同样使得其在气候变化议题面前沉默失语。但生活需要继续,气候变化对脆弱人群造成了哪些影响,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实在的适合自身的方法,他们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又具备什么潜能以更好地应对,需要何种支持?
成立于2003年的协作者,21年持续服务流动人口。在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基金的支持下,协作者于2023年10月启动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与赋能项目,针对公共服务资源匮乏和气候适应脆弱性较大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困境流动人口,依托协作者在北京、南京、珠海三个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服务网络,一方面,从认知、影响和应对三个层面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困境流动人口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他们在气候适应方面的困难与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焦点小组、个案研究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行动研究。
2024年4月13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举办“气候变化中的流动人口——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发布会”,发布项目成果之一:《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对上述问题进行回应,并邀请流动人口代表、社会工作者、专家、资助方代表共同围绕“如何做好困境人群气候适应服务”进行研讨交流。本次活动通过协作者云社工微信视频号、协作者微博号、中国电信星播客、中国发展简报微信视频号进行线上直播,共计有60857人观看本次直播。
点击加入“协作者之友”和我们一起,让改变持续发生
服务个案展用图文诉说流动人口在气候变化中背后的故事
本次发布会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以行动研究中12个个案案例以及他们完成的“气候日志”为主题,协作者制作并展出了“气候变化中的流动人口——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与赋能项目服务个案展”。在报告发布现场,通过在线直播方式,用服务对象拍摄的图片、撰写的气候日志生动展示了12个家庭工作、生活受到气候变化的情况,以及社会工作者服务干预的过程。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气候变化中的流动人口——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与赋能项目服务个案展”
发布《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呼吁多方关注气候变化下的流动人口
发布会现场,播放了视频短片《气候变化中的流动人口》。视频短片呈现了项目中行动研究部分以流动人口记录“气候日志”并反应出需求、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干预的情况,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对困境流动人口群体的影响。
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高级社会工作师李真对《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进行了发布。首先,李真老师分享了本研究中协作者为什么关注气候变化中的困境流动人口,“气候变化,影响的是每个具体的个人;面对同样的变化,弱势人群更加脆弱。协作者所服务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困境流动人口,因经济因素等的限制,他们大部分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环境较差的社区,从事打零工、摆摊等灵活就业,面对极端气候变化,其脆弱性将加剧气候变化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而他们自身因获取资源信息的渠道有限,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网络较弱等原因,缺乏对气候问题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气候议题的叙事以精英主导而缺乏弱势群体的视角,个体日常生活被淹没在宏大的国际化语境中,弱势群体的组织脆弱性同样使得其在气候变化议题面前沉默失语。”
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高级社会工作师李真发布《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
接下来,李真老师分享了研究过程中,协作者开展的行动研究,尤其 “气候日志”和12个个案干预的过程与成效,详细汇报了研究过程与发现,例如:78.74%的家庭无法负担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压力,31.5%的家庭不知道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我今年还想买个空调不知道买不买得起。热天把人热的不得了,我就想在那个水里面不想起来了,就睡在(水)里面。热的不得了。这个风扇那两天还坏了一个,这里坏了一个,只有一个风扇了。夏天热的不得了,想买一个空调,他们说要一千多块。”(J-Z,小博奶奶)
详实的数据,个案的质性访谈资料等,为报告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支撑。
最后,李真老师发布了研究发现与需求分析以及服务建议:《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与个案研究等过程,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总结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困境流动人口的6个识别标准,二是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下困境流动人口在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健康状况、改善职业环境、获取气候信息、舒缓压力、儿童保护,以及社会支持方面的7项需求。针对研究发现的需求,报告进一步从物质层面、组织层面以及态度认知层面提出9项服务建议。李真老师强调指出,开展综合性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提升困境流动人口预防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支持其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改善困境,探索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动人口服务模式,需要大家一起行动。
本研究基于协作者21年来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及研究经验,针对北京协作者、南京协作者、珠海协作者困境救助服务中接触到的困境流动人口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7份,开展焦点小组7次,确定并持续开展干预服务个案12个,同时自2023年12月12日开始,到2024年3月31日,在个案微信社群,发布“气候日志”934篇,形成100篇气候日志微博消息。
李真老师在发布会上指出:“通过气候日志,服务对象在记录分享过程中,逐步增强了对气候变化带给自身工作、生活影响的认识;协作者也通过气候日志开展困境流动人口动态需求监测;社会工作者根据气候日志反映出来的需求,及时回应,调整对于困境流动人口的干预方式和回应策略;此外,协作者在气候日志持续一对一跟进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倾听困境流动人口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压力和困难,提供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等;同时气候日志通过网络媒体公开发布,也为困境流动人口链接资源,起到了宣传倡导作用,引起更多人关注。”
有目标有策划的行动研究,每一个环节的资料、数据、案例,都为完成本报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个研究非常扎实、深入,报告提出了具体的服务建议,质量非常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郑艳老师对本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
多方研讨交流如何回应困境流动人口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报告发布会现场,协作者邀请流动人口代表、社会工作者、资助方代表、气候专家共同围绕“如何做好困境人群气候适应服务”进行研讨交流,协作者项目部主任刘倩主持论坛。
“如何做好困境人群气候适应服务”主题论坛
点击加入“协作者之友”和我们一起,让改变持续发生
发布会上,研究中的个案案例之一阿琴,作为困境流动人口代表发言:“参与气候项目后,通过每天的天气日记打卡,让我明显感觉到极端天气多变;也认识到不同的气候对于我们工作、生活、身体健康等的影响。以前天气太冷的时候没有东西往床上铺就用纸盒、干草当褥子,铺上总能暖和一点。那时候也没有暖水袋就用水瓶装点热水暖水、暖脚,有时水也会撒一床水。通过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与赋能项目和每天天气日记打卡,协作者了解到我们的需要,给我们支持了一些防寒保暖的物资。暖手宝和睡袋能够让我们在家里暖和一些,头盔和电动车挡风板让我和孩子爸爸骑两轮车、三轮板车出行时安全和保暖一些。日常协作者的人员也会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倍感温暖,有了生活的动力。”
阿琴作为困境流动人口代表发言
作为项目组中开展个案干预的社会工作者,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任文欣参加论坛,并分享在研究过程的发现与感悟:“在项目实施期间,我们看到气候变化带给该群体的影响往往是多重脆弱因素叠加在一起的,比如恶劣天气影响的不仅仅是出行,还包括居家的取暖、家庭的生计;该群体在适应气候变化中虽然存在诸多挑战,但同样有来自生活中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一是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发挥倡导者的角色,让更多人看见这个群体,看见气候变化对流动人口,尤其是困境流动人口的影响;二是赋能者,通过气候日志以及其他直接性的服务干预,我们可以发挥社会工作者赋能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将服务对象的潜能挖掘出来,成为推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中流动人群服务的倡导者;三是资源整合者,关注困弱人群,尤其是困境流动人群的支持与资源非常有限,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把困境流动人口的需求传递出去,把社会组织好的服务经验进行推广,链接各种资源,并基于家庭的多元需求进行资源和需求的精准对接,这对于推动流动人群气候适应的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任文欣做主题分享
论坛邀请到支持本次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项目的“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基金”四家发起方代表、银杏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老师,并做主题分享:“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去看到我们的韧性在哪里,与之对应的相对脆弱的群体和区域又在哪里。协作者这个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在于能够让非常关键的、有时代特征的脆弱群体,包括他们所在的社区被关注到、被看到,有机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中有一部分人比我们更脆弱。协作者不是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但是当协作者专注于流动群体的时候,各种对所关注的这个群体有影响的事实都是他们所关注的,我认为这是协作者要做这个研究的逻辑和原因。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报告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开始在气候变化的视角下去和这些流动群体对话,看到他们的现状、韧性和痛点,有机会去看到他们关键性、迫切性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予以回应。气候变化绝对不只是自上而下的事情,特别必需的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投资和自下而上的全民的意识、行动和守望相助。希望大家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脆弱群体、脆弱区域,如何能够大家一起努力、和他们一起去做自我赋能,形成一套有我们特色的基于社区的解决方案,这是特别值得投资的。”
“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基金”四家发起方代表、银杏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老师做主题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郑艳老师做主题分享:“我们作为一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其实非常平等;但是在受气候变化影响和能力提升方面可能差别会比较大,比如资源、经济、信息等社会支持。我感觉平时的研究虽然会常常说我们要提升适应能力,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但是刚刚李真老师生动的讲述让我很感动,协作者做得这么具体,让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人存在,并对他们的生活做了真实的展现。气候贫困是指在原有贫困线上下的一群人在气候极端天气或灾害的影响下,从原来的不贫困跌回贫困。把气候贫困的标签贴给这些弱势群体,关注的视角会更多一点。报告中提出了具体的六大识别指标,这非常好。“最后郑艳老师明确表达希望这样的研究、这么好的服务建议,能够持续并能落实下去,并且可以在更宽广的社会领域发出声音,推动变化 。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郑艳老师做主题分享
注:《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简版)协作者云社工稍后推出,敬请期待
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