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下午绿缘计划社会工作实务系列学习小组第二次活动顺利开展,有了第一次的小组的体验,对于第二次的小组活动大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信心。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高级社会工作师李涛继续主持带领小组。
经验学习,加深对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解
小组一开始,李涛老师先是带领大家重温了由组员们在第一次小组中讨论共创的小组契约:公益原则、成长原则、客观原则、保密原则、非评判原则等,通过对小组契约的回顾,进一步促进大家对小组契约的认识,开放交流的前提是尊重遵守小组契约。随后李涛老师用小朋友画画的例子介绍了经验学习这一成人学习的方法,从具体经验出发进行反思观察,由此进入抽象思维,并主动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形成新的具体经验,循环反复。接着带领大家以经验学习的方法进行第一次学习小组回顾,引导大家围绕“我的项目是社会工作服务吗”展开思考,在经过第一节小组活动后,对项目的社会工作专业性,或者对社会工作是否有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发,由此开展经验学习。
小组成员众心联的高睿融分享了自己近期工作中感到困扰的一个服务对象的情况,并表示希望老师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给予建议。李涛老师邀请组员们从各方面提问,协助高睿融重新认识服务对象的“问题”,在经过一轮提问澄清和建议反馈后,李涛老师邀请高睿融和组员对这个过程进行反思。“我感觉对TA的需求了解还不充分,更多是我认为TA应该怎样。”高睿融若有所思地说。李涛老师结合提问澄清中提到的内容,引出“社会工作通用过程”。“需求评估是社会工作通用过程的起点。高老师刚才分享的例子,我们看到需求评估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李涛老师专门强调:社会工作服务是相信服务对象有做决定的权利和能力,也包括可以随时决定退出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需求评估的过程要首先熟悉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坚持人在情境中,同样也需要了解其家庭的情况,社会支持网络的情况等,可以借助家庭结构图、社会生态系统图等进行分析。
以案例理解社会工作做什么
本节小组继续围绕社会工作基本问题中的“社会工作做什么” ”社会工作怎么办”展开。
社会工作在现实中具体做什么呢?这和社会工作的功能紧密相关。李涛老师用协作者创立初期照护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和托管照顾放学后的儿童作为案例分享。
协作者刚搬到东四社区的时候,发现周围有空巢老人,就安排社会工作者上门去义务照顾老人,又发现很多小孩放学后也无人看管,便又安排社会工作者接小孩、辅导小孩功课。这其实是一般服务,有爱心的人都可以做。但社会工作者不仅是提供一般服务,而是相信服务对象也有自助的能力、助人的意愿。因此,着力支持儿童与空巢孤寡老人的互相照顾,这个过程仅有儿童和老人的互相支持肯定是不够的,社会工作者继续动员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携手对老人和儿童进行服务。“这个过程社会工作专业的元素不断增加。从一般的社区照顾到建设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社区照顾体系。在这个基础上是不是就可以了呢?”李涛老师询问组员们。
显然是还不够的。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把这些服务变成一个项目,更系统化地开展,并且跟上调查,进而把这个过程的经验给总结出来,完成了民政部的课题:关于如何在社区当中发展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支持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之后,社会工作者探索协助和培育老年人成立了社区社会组织,让社区照顾持续稳定的开展,并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那么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怎么样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可以像协作者这样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呢?”李涛老师继续自问自答:“这就是你们熟悉的‘公益1+1’就产生了。我们动员基金会拿出资源来,支持更多的社会组织,更系统性的去开展老年人社区照顾,特别是困境老人的服务。”
从当年像志愿者一样提供老人照顾逐渐的走向推动整个行业的建设。李涛老师结合案例把“社会工作做什么”给大家讲明白:“社会工作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微观服务,其实社会工作者扮演着非常多元的角色,发挥着多种功能。”李涛老师分享道。从服务对象层面的功能包括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从社会层面的功能包括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而从文化层面来看则包含着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的功能。“社会工作做什么”不仅是微观的个案、小组、社区,更需要看到其多元的角色和功能,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加以实践。
直面社会工作专业的挑战与发展
作为社会工作基本问题的最后一问“社会工作怎么办”,背后隐含的其实是社会工作在当下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及又将如何发展。而组员们作为当下社会工作机构从业者的一员或发起人,他们的思考和应对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围绕“机构专业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的话题,三组成员都提到了“缺少专业人才”是面临的关键挑战,应对方式包括呼吁更多政策支持,提升待遇,改善就业环境;社会组织也需要重视培养社工,“将一个小白逐渐培养成专业社工”,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完善机构人员管理的措施,尽量让社工机构和专业人才彼此互相满足共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
李涛老师结合组员们从机构专业建设出发的讨论,既以经济大萧条时罗斯福新政推动民间机构快速崛起鼓舞组员,也强调了稳定的政策环境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组员们如何做好应对不确定的局势下的准备。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李涛老师从更为宏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工作的特点,分享他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面临挑战的思考:角色冲突、价值冲突、单位化逐利化、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及社会创新浪潮中的边缘化。而对于如何发展社会工作,李涛老师也给出他的思考:在专业方面,要学会将专业力量应用于组织建设,用社会工作系统的理论来提升机构项目和服务的质量、要建立起专业权威、重视专业化,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遵守伦理守则、建构专业文化;从机构的方面来讲,要始终牢记服务大众的愿景使命、重视专业管理,通过专业引领服务管理、建立多元化合作伙伴关系,把握专业自主权、坚守专业原则,做好风险管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更要建构专业理想,有专业自觉,时刻思考要怎样做才能更有效,进行专业反思,推动构建专业支持系统、提升并保持专业自信。
小组在李涛老师布置实践作业和评估总结中结束,期待第三节小组活动!
参访双美家园社区,感受儿童绿色护卫队成长的力量
本次小组学习活动的场地和会务事宜得到了绿缘计划伙伴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立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朝阳区垡头街道双美家园社区的大力支持,当天社区服务站站长王阳专门到现场与来访的社会组织伙伴介绍社区基本情况。
继第一次学习小组采用小组学习+伙伴机构实地参观交流的形式,为小组增添更多来自社区和伙伴的启发,第二节学习小组继续采用这种形式。除了提前邀请伙伴承担小组筹备工作,提供小组活动场地,协调联络在地社区,并规划参观交流内容,此次还基于项目组对绿缘计划伙伴门城立德的了解,建议承担接待任务的同时将接待设计成一次小小的志愿者培育活动,一方面接待了来访,另一方面培育了队伍。在门城立德项目培育的儿童绿色护卫队的引领下,13名绿缘计划伙伴参观了双美家园社区由退役自备井改造的休闲广场,通过儿童志愿者的自我介绍和交流,感受儿童志愿者在社区环保志愿服务中的成长和力量。同时门城立德伙伴也准备了自己项目运行中遇到的困难,求教于来访的伙伴。
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