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新闻

公益1+1 | 以历史的眼光理解社会工作——记绿缘计划社会工作实务学习小组第一节

2023-08-13 created by:北京协作者


2023年7月27日下午,“公益1+1”之绿缘计划——北京社会组织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赋能项目(二期)(简称:绿缘计划)社会工作实务学习小组正式启动,在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高级社会工作师李涛的主持带领下,第一次小组活动气氛热烈,历经四个小时,参与的社会组织都表示在活动中收获满满。

图片

该学习小组是绿缘计划项目(二期)中社会工作赋能板块的主要内容。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结合在绿缘计划项目(一期)实施中的发现,绿缘计划伙伴的构成很多元,既有成立多年的社会工作机构,也有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的社会组织,既有组织规模大业务多元的组织,也有三五人的小型组织。各组织内社会工作持证的比例也是差异颇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和实务运用程度不一,而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专门回应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方法,应该被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社会组织所掌握。从社会工作机构(绿缘计划资助的社会组织大部分是社会工作机构)的现实需要来看,专业性也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前期调研中绿缘计划伙伴反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本组织的发展有正向促进的关系,例如当社区觉得我们比其他组织社会工作能力好,就会信任地选择我们进行合作。在项目执行和评审中,专业性是重要的因素,甚至影响第二年项目申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绿缘计划二期在赋能支持中委托协作者学堂教学团队设计开展社会工作赋能。(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协作者学堂更多信息)

图片

相互认识,共建契约

本次小组活动依托协作者学堂开发的社会工作实务培训课程开展,作为系列小组的第一节,李涛老师带领组员们通过“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在专业成长上的经验/感悟”、“我希望大家遵守的学习规则” 等4个问题的分享,既促进小组组员每个人对自己身处小组的期待认知,也促进组员彼此的了解,为小组动力的形成奠定基础。每个成员在分享这4个问题的时候都各具特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是‘0’(废弃的初步实践者)”、“我是爱环保的人”、“我是一个新人”、“我是(社会工作的)践行者和推动者”、“16年的老社工加上3年的新社工”……每个“我”都不同,但来到小组却又都有一些相同相近之处。“希望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增进伙伴交流”、“提升实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从容应对”。在经验感悟分享时,组员的答案中提到了多次关于实践、行动和团队。对于遵守的学习规则,每个人的想法汇聚成小组的共识:全身心参与、无保留的分享、尽所能的协同、保密的、安全的、非评判的……在大家彼此的分享中,形成了小组契约,保障着小组的质量。

图片

李涛老师结合小组成员讨论总结:“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最好的成长就是要坚持行动,要在行动的过程中看到我们的价值。不能盲目的行动,需要不断学习,保持渐进,有句话说,慢慢来才会走得快,就是要把每一步都走扎实,无论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最后都要通过实践去转化成更适合自己机构的方式。需要看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多样性,发展多样性,保护多样性,还有就是平衡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

在相互认识共建契约后,李涛老师介绍了本系列小组的定位是学习小组,将通过“专业知识+实践案例”进行辅导,采用的学习方法是知识讲解、案例讨论和实践作业。小组整体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基本问题、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社会工作专业特质、社会工作基本技巧。第一节小组围绕社会工作基本问题展开,组员们跟随着“问题提出-答案讨论-追问反问-深入思考”的过程逐渐沉浸到小组中。本节小组中,李涛老师从“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为什么两个方面与组员们进行探讨,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传统服务有何不同?”“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有何不同?”“社会工作是专业吗?”三连问,小组成员们有的陷入思考,有的尝试回答,但原来熟悉的答案好像又陌生了,在陌生中闪现出新的认知。特别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传统服务有何不同”这个问题的讨论中,面对组员们熟悉的场景:组织社区居民清理垃圾死角;组织社区公益夏令营;组织义务捡拾垃圾;举办堆肥讲座;节日慰问孤寡老人,等等,大家犹豫起来,这些活动是社会工作吗?为什么说“是”,为什么说“不是”。经过一番回答和追问,答案渐渐清晰:“是又不是”。判断是或不是的核心之一在于活动的组织者是否遵循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价值理念来开展这些活动。“我是这样理解的,助人自助这个理念我们要有,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要教给(服务对象)方法,让他们成长,自己管理自己,这是社工专业与传统服务的区别。”北京市通州筑梦社会工作事务所的李玉荣说。在做社会工作前,李玉荣当了十八年的社区书记,退休后闲不住创办了社会工作机构。

图片

随着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提问和审视,李涛老师带着小组成员从社会工作历史发展的脉络入手,并以从生理上治病救人的医学专业的专业建设过程做参照,引用格林伍德(E.Greenwood)1957年出版的书籍《专业的属性》中对专业的定义:1.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2.被社会所认可。3.具有专业权威。4.职业群体内部有伦理守则。5.有专业文化。协助组员理解“社会工作是专业”这一从社会工作诞生至今就持续争论的命题,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联合国围绕社会工作定义在多个国家开展的调查结果看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的认识,总体归类为三种认识:1.(社会工作被)视为社会中上层人士出于人道和宗教信仰的慈善事业;2.(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或社会组织举办的解决各种困难造成的社会问题的有组织的活动;3.(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或社会组织举办的专业服务活动。“有趣的是三种认识代表着社会工作的三个阶段。回顾一下你的机构或者你所在的社区,现在大多数人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处在哪个阶段呢?”李涛老师提醒组员们用一种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工作。

图片

紧接着从社会工作的定义出发,李涛老师通过一张简明的图示呈现了社会工作是什么。其中特别容易被社会工作者忽略的是间接服务方法。“这些方法是直接服务的支撑,直接影响着直接服务的效果。如果间接方法没有发挥作用,犹如一位顶尖的外科医生到了四线城市医院里的手术台上,这位医生的才华无法施展。因为没有支撑。”回到此次社会工作实务系列学习小组,每家绿缘计划伙伴的代表来到这个小组,某种程度上是肩负着学有所得,带着知识和信念回到机构,参与推动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而显然,间接服务是许多机构需要加强或构建的。

围绕“社会工作是什么”这一问题,小组进行了延展,讨论了“为何社会工作机构很弱小?”等问题,加深了组员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而在“社会工作为什么”的探讨中,李涛老师则主要从国内社会发展的变迁谈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核心在于“由行政化的社会管理转变为专业化的社会治理”,同时通过梳理国内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从1987年民政部与北京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到马甸会议开始启动专业社会工作重建至今的历程,协助组员看见党中央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和中国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

在对两个基本问题进行阐释后,李涛老师不忘抛出最早的提问:我们的项目,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吗?并布置第一次小组作业,促进组员们带着学习知识、交流讨论的碰撞重新检视自己的绿缘计划项目。

评估总结,期待小组第二次相聚

感谢和意犹未尽是组员们在最后评估时共同表达的想法。今年是从事社会工作第11个年头的康康,她在小组评估时认真地说,“感谢李涛老师在为我们示范一个完美的小组应该是怎样的,协助我回顾这个实务过程。我们能不能延长小组次数,五次(听)不够!”而刚刚转行加入社会工作行业的小敏则表示对于专业一词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回去要温习补课。还有目前在幼儿园工作的萃萃老师,打趣地说,“整个下午到现在,我觉得我没有那么恐慌了,来之前我说我是唯一一个可能,不是说专业(能力)要提升,是完全没有(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这种。所以我担心听不懂,但是我发现好像我完全能听懂,而且还听得津津有味,李涛老师是真的很用心在做课件,把大学里复杂的东西变成小白听得懂、听得进,愿意跟着思考的这样一种形式展现出来。”跨行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多年的佑军则感慨地说,“今天给我的能量支持挺大的,很有启发。李涛老师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缘起、脉络,把社会工作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周期去看,理解发展的阶段性,当我们这样看专业的时候,就不容易陷入一时一地的得失,会理解我们探索的价值,可能会经历曲折,但我们在前行。”

“当我们能够和历史对话的时候,会找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在社会工作领域,当你知道我们的历史是怎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先辈们做了什么,有什么智慧一路这样走过来,你内心一定是踏实的。你经常去回顾一下,就不会被眼下状况束缚。你虽然也会因为现实的情况痛苦,但你的内心是有力量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就很难回答未来往何处去。”李涛老师在小组最后与组员分享自己的感悟。

参访霍家营社区垃圾分类驿站,促进伙伴交流

本次小组学习活动的场地和会务工作得到了昌平区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昌平区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的大力支持。绿缘计划项目组充分借助小组开展的机会,促进伙伴的深度参与和承担。通过提前邀请伙伴承担小组筹备工作,提供小组活动场地,联络在地社区,并规划参观交流内容,将东道主的经验、资源开放给伙伴,也促进伙伴对东道主的了解,增进伙伴关系。因此,小组结束后,昌平区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伙伴小敏邀请了霍家营社区党委副书记王云环,请她带领组员们参观了霍家营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赶巧的是,尽管参访的时候风雨欲来,但到了垃圾投放时段,居民络绎不绝地来到驿站分类投放垃圾,志愿者们也井然有序热情地提供服务。让绿缘计划伙伴们现场感受到霍家营社区强大的行政动员和组织能力,也看到了绿缘计划伙伴它山石发挥专业功能,与社区携手,带领居民从垃圾分类迈向零废弃。

第一次小组活动圆满结束。第二次小组活动也将继续采用伙伴机构实地参观交流的形式,为小组增添更多来自社区和伙伴的启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