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北大教授宋映泉开始做一个研究,跟踪了北京1866名正在上初二的打工子弟学生,想看看他们初中毕业后将流向何方。五年后,这些孩子里只有不到6%上了大学,只有3%左右的孩子考上了一本或二本。我们常说,教育可以改变命运,但对处于相对弱势的流动儿童来说,因为资源的匮乏,导致他们无法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慢慢被阶层固化,成为更边缘的群体。协作者学堂,是北京协作者的一个尝试,希望通过社会工作教育,让边缘弱势的打工青年,能够重新获得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
协作者学堂,是为有志于投身公益而又缺乏资源与学习机会的打工青年,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机会,培育其成为投身公益、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弱者实现助人自助,使公益发展有人才可用。在协作者学堂,“读书”是必要的。在社会工作增强权能理论视角下,要想实现“助人自助”,知识是打工青年重新获得权力以及促进其参与集体行动的重要途径。在世界读书日,协作者学堂一期学员张艳艳和大家分享她对读书的思考。
张艳艳/协作者学堂学员
人人都知道,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书是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大家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吗?远方看见一片柿子树,满树的柿子,读过书的人会说:“柿子树上的柿子像晶莹剔透的红宝石一样,如同一个个红彤彤的小灯笼”,没有读过书的人会说:“那一片树真好看。”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也让我知道为什么要去读书。
在上学的时候,买一本课外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一本课外书都没有买过,唯一一本课外书《作文精选》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堂哥看完送我的。我把它简直当成宝,虽然封皮已破,但我拿挂历又把书皮包了一下,书也看了一遍又一遍。
张艳艳在服务中与流动儿童家长交流
我自己一直都喜欢读书,可并不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在1996年考上某服装技术学院的时候,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当时家里还有弟弟妹妹上学,学费要交3000多元),只好选择了退学。刚来北京在做保姆期间,雇主家里有很多书,每天都会有报纸,等雇主的孩子睡觉了,我也做完家务了,就会看会儿书,看报纸是我每天的必修课。那时雇主家的哥哥姐姐还想让我学点东西,支持我学习,但那时我自己没有很好的坚持,没有为未来定好目标,觉得赚钱是最重要的,就把学习放在了脑后。
再后来,我和北京协作者接触,在这里他们教会我要继续学习,指引我报考了成人高考。我那时也读了很多的书,比如余秋雨的散文集,还有很多励志的故事,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这些故事,再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会很有感觉。
等后来年龄再大一些时,我也会后悔当初没有继续专升本(当初也有想学,可因为学费的问题一直犹豫中),或者考一个会计证之类的,最起码在工作的时候能多一些选择的机会。自己现在特别羡慕那些读过很多书、上过大学的伙伴,尤其是研究生、博士。同样的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就是不一样,特别好听,让人愿意听,感觉美美哒。
我虽已为人母,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了生计,自己总不去看书,却还要求孩子要多看书,监督孩子好好读书。有时候看孩子读书效果不是很好,我也很着急,但干着急也没有办法。确实,自己都在看手机,怎么能要求孩子看书呢?其实读书也是远离手机的好方法,我应该为孩子做一个榜样,很庆幸我来到协作者学堂,有一个免费学习以及实践社会工作的机会。
张艳艳在协作者学堂上参与讨论学习
来到协作者学堂学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自己所要学习的太多了,以前学的都是皮毛,所学的知识根本不够用,越来越知道读书可以提高自我认知,让我有更多的反思。读的书越多,储存的知识就越多,词汇量也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我有时会反思自己,觉得以前还能有感情地写几篇文章,但现在却很难,我知道我脱离了什么,缺失了什么。我有想着去弥补——重新捡起书本。但也许因为静不下心,看完就忘,这是我目前最头疼的事,以至于我都想去看医生,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在上协作者品牌顾问曹保印老师的阅读课时,他说过一句话,“书是你最大的财富,永远都不会贬值,看过之后永远停留在自己记忆里”。所以我喜欢书,也喜欢买书,可买了书却看不下去。
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大哥和姐姐都是通过读书才当了市长、当了教授;剧中的老三,找工作的时候事事不如意,后来开始学习哥哥姐姐读书,才有了更多的思考能力,开始做得风生水起,在单位里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后来还自己当上了老板。所以,现在我更加理解读书可以带给人的改变,我相信通过在协作者学堂的学习,我肯定也会有所改变的。
为我加油吧!相信你也可以的,学习是不分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