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1+1

 

让公益组织找到急需的资源,让社会资源找到优秀的项目

公益组织在扶贫济困,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参与等治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让公益组织找到急需的资源,让社会资源找到优秀的公益项目,一直是困扰着公益慈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受疫情影响,困境人群的社区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公益组织在资源筹措上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在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指导下,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及其运营方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在两年多的筹备工作基础上,启动“公益1+1”资助行动。

疫情考验下的公益生态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当下中国社会财富积累进入相对丰裕阶段,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一个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乃至剩余为标志的丰裕社会逐渐转向一个超越财富的物质需求并日益彰显价值和精神导向的美好社会,近年来公益慈善的蓬勃发展也印证了社会发展的这种价值取向。以追求美好生活及人类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为导向的“第三次分配”的时代已然开启[1]。

截至2018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社会组织81.6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6.6万个、民办非企业(社会服务机构)44.3万个、基金会7027个,社会组织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公益组织不断分化。2019年发布的《慈善蓝皮书》显示,2018年社会捐赠总量约为1128亿元。2019年的99公益日,公众、企业捐款再创新高,有4800万人次爱心网友捐出善款17.83亿元,超过2500家企业配捐3.07亿元,募得善款达到了24.9亿元。

在良性发展的公益生态中,基金会定位为资源供给者,筹措资金和资源;社会服务机构定位为服务供给者,在基层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服务。如果没有基金会,前端服务者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社会服务机构,资源束之高阁,问题和需求则无从下手。尽管近年来社会组织持续发展,但目前公益生态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截止至2020年4月,我国基金会总数已超过7500家,但其中资助型基金会不到1%,基于风险控制和效益考虑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很多基金会筹款后自己执行项目,主要担忧做资助如何保证钱花得安全和有效益,一方面因为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强信任度。在2014年“基金会参与社会服务”专题研究成果报告中,基金会表示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方面面临很大困难,认为目前基层社会组织能力薄弱[2];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基金会缺少人力和技术,担心资助的工作管理成本过高,所以宁愿自己做项目也不会委之于他人。

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而言,尽管扎根社区,了解服务对象,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社会服务机构专注于一线服务,缺少和基金会建立沟通合作的渠道;另一方面,一些社会服务机构缺少规范化项目管理的经验,也缺乏将自身专业服务和资助方需求匹配的能力,如在《北京社会组织应对疫情状况调查报告》中,48.21%受访谈的社会组织表示自己暂时没有参与抗疫行动,其中44.91%的社会组织表示困难最多集中在“知道需要做什么,但找不到资源(资金物资)支持”[3]。

“公益1+1”,发挥伙伴协作的力量

“公益1+1”资助行动,希望充分整合支持性组织的平台优势、基金会和企业等资助方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服务机构的行动优势,携手服务困难人群、解决社会问题。秉持“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理念,打造政府提供政策指导,资助方提供资源支持,支持性组织提供专业支持,社会服务机构专注于服务行动的公益生态链,从而让公益组织找到急需的资源,让社会资源找到优秀的公益项目,展现资源共享、伙伴共生、价值共创的公益新生态。

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伙伴和协作关系,“公益1+1”秉持“一个前提,两个明确,两不限,两鼓励”的基本原则,即在确保合理有效的前提下,协助企业、基金会、个人等资助方明确资助方向和服务对象,面向社会服务机构发布资助项目,不限定服务方式和资金用途,遴选优质服务伙伴,鼓励自主创新,鼓励可持续发展。北京协作者结合专业支持资源,开展项目支持性监测评估,保障项目服务质量,促进项目服务创新,共同推介项目服务成果。

专业支持,以支持性监测评估为核心

为了建立资助方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信任协作关系,有效协助资助方支持优秀项目,扶持社会服务机构发展,“公益1+1”有一套从确定资助方向,开展项目推介,征集遴选项目,支持性监测评估再到项目成果展示的专业工作流程。其中,“支持性监测评估”是北京协作者多年来在专业支持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以参与项目实践为载体,以服务民生和能力提升为导向,以多元化专业能力建设手法为保障的第三方项目监测评估模式。

2010年,北京协作者作为协办单位,协助北京市民政局制定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项目工作流程和评价体系,启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暨资源配置大会”;2011年,北京协作者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承接了“政府购买民办文化场馆公益服务支持性监测管理项目”,探索出支持性组织引领服务性组织组团化开展项目服务的模式;2013年开始,北京协作者作为第三方对承接北京市福彩公益金购买公益项目的社会组织进行全程监测评估。

2014——2015年受东城区社工委委托对市区社会建设资金资助社会组织项目进行第三方支持性监测评估;2014——2016年,受北京市妇联委托,作为第三方针对承接“益家筑梦—携手成长行动”的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进行监测评估工作,培育了3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的“益家行”组团服务项目,形成了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联合型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综合性的服务提供方式,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家庭综合服务模式。

2014——2015年,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设计了农村典型示范社区创建评估指标体系,对北京134个农村社区进行典型示范社区创建评估;2015——2018年受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委托对其主管的承接市级社会建设资金的社会组织公益项目进行监测评估工作;2018年——2020年,受北京市妇联委托,设计了市级示范妇女之家创建评估指标体系,对北京160个市级示范妇女之家创建单位提供专业支持。2015年,受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委托,北京协作者承接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工作,为全市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支持。截至到目前,北京协作者对超过210个公益项目开展了支持性监测评估工作,相关经验被复制推广到其他组织和地区。

未来,“公益1+1”资助行动将从聚集资源和资源配置两个角度开展服务,一方面链接有志于扶持基层公益发展的企业、基金会、个人等资源方加入到“公益1+1”,一方面找到扎根社区、踏实做事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对接,各发所长,共同发展,同时整合专业支持资源提供支持性监测评估和能力建设等支持服务,从而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质量,使资源有效服务于社会民生,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支持包括企业、基金会和大额捐赠人在内的资助者提升有效资助的能力,保障资助项目服务质量,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尤其是扎根基层服务困境群体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更多人加入“公益1+1”,让公益组织找到急需的资源,让社会资源找到优秀的公益项目。

有意愿发起公益资助的伙伴可以联系我们:

白先枝:18612892731  xianzhi.bai@facilitator.org.cn

王 冰:13691169340  bing.wang@facilitator.org.cn


[1]《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王名、蓝煜昕、王玉宝、陶泽,引用于https://mp.weixin.qq.com/s/JukEZtzfnPl1R9TBEpwjCg

[2]《民政部直接登记基金会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人民网强国论坛,引用于 www.people.com.cn/n/2014/0305/c373918-24536806.html

[3]《疫情之下,社会组织在行动——北京社会组织应对疫情状况调查报告》,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引用于https://mp.weixin.qq.com/s/5JKlpfhf8a4l0-MgowAX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