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力量的传递
7年前,我认识南京协作者;7年间,我从未忘记;7年后,我成为一个志愿者回到南京协作者。我愿意把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享给每一位小朋友,因为他们应该被呵护、被关爱。更重的是我想把这份爱与力量传递得更远。
——刘钰婷
刘钰婷,19岁,江苏连云港籍,目前就读高级护理专业。从小跟随爸爸妈妈来到南京生活,自小学开始便留守老家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每年暑期、寒假是仅有的她可以来到南京与父母团聚的时间。正是在往来老家与南京期间她结识了南京协作者,并有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成长,以及一发不可收拾的志愿者经历,开展了令社工们都竖起大拇指的社工成长小组。这段不一样的经历不仅仅成就了众多和她一样的儿童,也成就了她自己。
留守童年
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刘钰婷和现在全国902万的留守儿童一样,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个与父母团聚又分开的日子。2000年两岁的刘钰婷跟随爸爸妈妈从老家连云港来到南京,随后,有幸在南京读了一年幼儿园,随后因为家庭的原因,刘钰婷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被送回老家读书,此后的刘钰婷便开始了与爸爸妈妈聚少离多的日子。
回到老家的刘钰婷常常在夜里默默流泪,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见到妈妈的时候,跟妈妈说:妈妈你真漂亮。从这句话中刘钰婷的妈妈内心感慨万千,也饱含着对孩子的愧疚。即便是迫于无奈,结果仍然无法改变,刘钰婷依然要留在老家。无论是什么时候,留守儿童每年最盼望的日子莫过于是与父母团聚,刘钰婷也不例外,小时候乃至现在最期待的便是假期来到南京和爸爸妈妈、弟弟团聚,过上爸爸爱、妈妈疼以及可以与弟弟愉快嬉乐的日子。
遇见公益夏令营
在仅有的可以数得清与父母团聚的日子里,2009年的暑期算得上是刘钰婷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个假期,因为这个暑假,她往后的生命历程有了些许的不同,朝着她从没有想象过的方向。
2009年暑期,11岁的刘钰婷和往常一样来到南京过暑假,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她,而对南京城市的陌生,使她没有朋友,不敢出门,这令刘钰婷的暑期生活变得乏味、无聊,空闲时便只是在家里带弟弟、做家务。一次刘钰婷到南京小姨家玩,表弟得知刘钰婷特别喜欢看书,便说带刘钰婷去一个可以看书的地方。当时刘钰婷好奇地问:那里的书多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刘钰婷便跟着表弟来到了这个她希望可以多看点书的地方——南京协作者,那时刘钰婷也只想要多读点书。此时,恰逢南京协作者筹备第二届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经过几次的往来,她和表弟便报名了夏令营活动。起初,得知情况的刘钰婷妈妈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她不相信还有这样的地方。一次她跟随孩子来到南京协作者,第一次来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回忆道:看到环境、条件都很好,在与工作人员交流中感受到工作人员语言质朴、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实在,既不是吹捧也不是谩骂,就放心了不少。通过这样一来二去的接触和交流,妈妈逐渐对南京协作者有了信任,于是每天中午冒着南京30多度的高温,将刘钰婷送到南京协作者参加夏令营活动。而妈妈对孩子参与夏令营的期望也很简单、直接,那就是:孩子参加活动玩的开心,并且有规矩的玩,还能借助南京协作者的平台,让孩子有一个展示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胆量。
这一年,南京协作者的暑期公益夏令营中精心组织的成长小组、英语兴趣、电影小组、摄影小组等活动,深深地吸引了众多儿童的参与。据刘钰婷回忆道:因为一直生活在老家,性格上比较害羞、内向,很多时候在活动中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也比较自卑,总觉得自己不是城里的孩子。在持续的专业活动的参与中,在于小伙伴的相处交流中,在社会工作者潜移默化的鼓励下,经过一个暑期的参与,慢慢地刘钰婷也渐渐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她说:夏令营让自己开始变得胆大,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小朋友在一起的相处也渐渐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是不需要自卑的。
同样是在这个暑期,还发生了一件令刘钰婷难以忘怀的事情。2009年,南京协作者暑期公益夏令营精心策划了“让爱流动——南京北京流动儿童城际交流夏令营”,让南京的流动儿童有机会走到北京,与北京的流动儿童进行交流。因为在夏令营中表现优异,刘钰婷和其他在夏令营中表现优异的15个流动儿童一起获得了这次前往北京的机会,但这期间的一件突发事件又给刘钰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刘钰婷回忆:自己当时体质不好,在夏令营的最后两天突然发起了高烧,没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回到南京。饭都吃不下,一个实习生姐姐走了挺远的路去给我买粥,还哄我吃。她把我带到了医院,而且她一直守在我床边。有一天我醒来,发现姐姐就睡在我床边,那是她照顾我这几天难得的合眼。也就是这次经历让我知道协作者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地方,值得我全身心的投入。2009年暑期因为甲流影响,协作者南京、北京城际交流夏令营差一点没有成行,但经过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工作人员们做好充分防护措施,这次活动才最终成行。恰恰在最关键的时候,刘钰婷发烧了,社会工作者在紧张之外,更是全身心的付出,单独安排社工陪同她留在北京。细心的呵护与照料,让刘钰婷感受到了温暖,也让她坚定了投入到南京协作者的决心。
从一个人参与到全家参与
正是因为有了刘钰婷暑期持续的参与和看得到的改变,让刘钰婷的妈妈对南京协作者的认同逐渐加深。夏令营之后南京协作者组织的大大小小的活动也开始动员在南京的刘钰婷妈妈参与,家庭教育培训、节假日的联谊活动、《一个民工的幸福生活》民众戏剧排练及演出……刘钰婷的妈妈只要有时间也都尽量参与进来。刘钰婷中考期间,因为刘钰婷在老家的成绩很差,妈妈特别苦恼,在一次与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交流中,刘钰婷妈妈向社会工作者倾诉了这个烦恼,表达了自己的有心无力。社会工作者建议刘钰婷妈妈给刘钰婷写信,鼓励妈妈将对女儿的关心和感情表达出来。以前从没有书信方式与女儿交流的刘钰婷妈妈,开始了与女儿的书信交流,结果起到了令妈妈都意外的效果,刘钰婷的成绩在那段时间有了很大的提升。
回忆起参与南京协作者的服务,刘钰婷的妈妈说:“南京协作者这个平台都是积极向上的活动,没有对任何人的贬低,大家在一起很舒服。刚开始自己不知道如何开口,到后来敢开口了,再到后来大胆开口,最后是自己有条理的讲,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有时候其实就是自己把心理的事儿说给工作人员听,没有想到他们就帮着我解决了,让自己心理很温暖,自己也愿意把自己的事情说给工作人员听。”
孩子留守老家如何教育带来的苦恼,刘钰婷妈妈也同样没有幸免。但幸运地是,她在家庭教育培训中、在日常与社会工作者的交流中,获得了解决的思路,再加上刘钰婷妈妈本就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行动的妈妈,她将这些好的想法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也因此让即便不在一起生活的母女的感情并没有因为距离而疏远,妈妈的成长也帮助刘钰婷在老家顺利的度过了青春期的危机。
刘钰婷妈妈通过参与,感受到了对自己家庭的切实帮助,这让她对南京协作者更加的认同,她只要有机会也会带着刘钰婷的爸爸和逐渐长大的刘钰婷的弟弟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南京协作者在组织活动中,也常常鼓励打工家庭之间互助与分享、交流生活中的困难。南京协作者也会将服务中的信息告诉刘钰婷妈妈,鼓励她动员更多有需要的人参与进来,为此刘钰婷的妈妈也积极参与其中,她介绍了不少打工姐妹参与南京协作者免费的健康体检及培训、向南京协作者推荐周边自己了解的困境流动儿童、带动一家参与手工作品的缝制,参与公益义卖活动……刘钰婷的妈妈说,只要能够帮助别人,自己是都愿意帮助别人。对此,她分享了一次与南京协作者负责人李真老师交流,“当时我问李真老师有几个孩子(那时李真老师还没有自己的孩子),李真老师指的当时南京协作者服务的孩子们,告诉我这些全是我的孩子,原本我觉得问这样的问题可能别人会觉得为难,但是实际上李真老师这样告诉我,我很受触动。”再加上时常与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们进行交流,受到感染,刘钰婷妈妈也愿意自己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更愿意近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刘钰婷妈妈也逐渐由一名受助者向助人者转变。而她有时候也会为南京协作者的社工们带来惊喜——送上孩子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刘钰婷妈妈在参与中的优异表现,使她多次被评选为南京协作者的优秀志愿者,她们一家也多次被评选为优秀志愿服务家庭。
刘钰婷妈妈通过参与,不但有了自己的成长,也让家庭遇到的困难变得更加顺畅起来,她的支持和鼓励,不仅仅带动了全家的参与,而且也成为对孩子参与最有力量的支持。
流动中的坚持与希望
从2007年成立,南京协作者先后搬家2次。而城市的发展,使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不断拆迁和重新的建设,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家庭不得不经常搬家,刘钰婷家也不例外。期间一段时间,因为距离,她们参与服务逐渐减少,但即便如此,南京协作者和刘钰婷一家的联络却没有停止过。巧合的是,南京协作者的第二次搬家之后,恰恰又与刘钰婷家相遇,相遇在了比第一次相遇更加偏远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就这样兜兜转转,生活在继续,生命得以继续成长。
再次相遇,已经是刘钰婷弟弟开始参加服务的年龄。于是,暑期刘钰婷便开始带着弟弟参加服务。这期间,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思考着刘钰婷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鼓励她参与,与此同时,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的想法也能很快得到刘钰婷的积极响应,她说:我想让自己从一个被帮助的人成长为一个帮助别人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爱心。由此,刘钰婷便开始了她志愿者的旅程,成为了一名南京协作者的志愿者。
作为一名要协助社工开展活动的志愿者,第一次的志愿服务是参与南京协作者组织的困境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主要负责带领小队、协助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活动中,刘钰婷陪伴着参与服务的困境流动儿童,提醒他们签到、排队以及安全事项,与小队一起游戏,协助他们完成任务……此外,作为一名“工作者”,刘钰婷在完成一天志愿服务后,要参与工作人员的评估会,跟着工作人员一起总结当天活动中不足的地方,以便于第二天的改进。志愿服务期间,刘钰婷早出晚归,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她在通讯中记录下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心路历程,她写道: 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总是要去经历一些有意义的事。南京协作者新市民之家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地方,而作为新市民之家的志愿者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我就不禁想起以前的我。……我记得在活动的第四天,一个媒体记者问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当志愿者,我给他的答案是我喜欢这里的孩子。
因为有了志愿服务的契机,有了参与中社会工作者的带动和引导,同样离不开刘钰婷内心中对于和她一样的孩子的特殊的情感,这一切的交织,让刘钰婷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并收获着志愿服务带来的满足。“每一次的志愿者活动都会让我感到很暖心,暖到我眼眶发红,暖到我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回忆当天的事情,暖到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和这些孩子们紧紧在一起,永远不分开。”刘钰婷这样评价每次的志愿服务,这使她只要有机会就会积极投入到志愿者的活动中,协助开展冬令营活动、走访困境流动儿童家庭……因为用心,所以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因为投入,所以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而志愿服务带来的满足,使得刘钰婷回到学校也时常报名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她在志愿服务中成长着……
从“志愿”到“专业”
“当时选择做护理小组一方面是受到协作者姐姐、大海叔叔的熏陶,另一方面是我那一年在网上看到了很多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在假期中因为自己活着家长的原因遇到危险不知道该怎们办而离开人世的新闻,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看到这些很难受,因为我知道这些生命都是可以挽留回来的,因为无知,因为知识缺乏,因为父母忙碌,而永远的离开了,我就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给更多的孩子;第三个原因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其实我也是一个曾经被帮助的人,用我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当我们有一点点帮助别人的能力的时候就应该去帮助别人,连续做了两年的小组,每一年我都会告诉孩子们‘其实我和你们一样,我从小也是在这里成长的,我是被帮助的小朋友,现在我就变成了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带来知识,带来成长的姐姐了。’这么做也是为了把南京协作者‘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理念传递下去”。回忆起开展护理小组的初衷刘钰婷如是说。
而如何支持17岁的刘钰婷成功开展第一个社会工作小组,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跟她一起开始了努力……对此刘钰婷用文字记录下了她自一次开小组的过程,她写道:我利用暑假期间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护理小组,从制作活动海报、讨论完善方案、制作小组PPT、动员孩子家长、撰写微博消息……每个环节,几乎都可以用一丝不苟这个词来形容。苦于不是一名专业的社工,“PPT字太小、动员太晚、互动有点少……”问题总是迎面而上,但却从未因为有困难而退缩过,“世琼姐姐,微博要怎么写呢?消息是什么,怎么写呢?”是的,在第一次开小组活动的时候,我连消息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微博该怎么写。甚至连PPT的动画切换都不知道该怎么操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协助我的世琼姐姐给了我帮助,她教我怎么写微博,一遍又一遍的帮我完善方案,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开碰头会时,她帮我安排好人员分工,甚至列举出在活动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样的充分准备下,第一次活动还比较成功,出现的问题也不是很多。
就这样每一次活动都有磕磕绊绊,但正是这些磕磕绊绊,让刘钰婷汲取其中的养分,在开展专业小组中,除了看得到的“技巧”,刘钰婷也将她曾经感受到的无条件的关心与爱用到了自己的服务中,而她也用心体会着。她写到:第一次活动时的自我介绍,史德俊的一句‘想和钰婷姐姐做朋友’引得在场的所有孩子哄堂大笑,而我却给了他最响亮的掌声,第二次来参加活动的时候,他带来了他的日记本,里面的唯一一篇日记讲述的是对我的赞扬和对我以后活动的期待,‘我希望以后的每次活动都是钰婷姐姐组织的。’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孩子对我的肯定,以后的活动,他一定最准时到的那个,活动中,他也比以前听话了很多,机构的姐姐们说史德俊是只为我一个人改变的,而我觉得孩子的内心是最纯净的,你对他好,你试着去走进他的心里,他就会对你好,也就慢慢地去走进你的心里。闭营那天,从早上八点到九点,史德俊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最后,他悄悄的对我说,‘钰婷姐姐,今天在舞台上我一定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给你看,声音响亮还不忘词。’当他从舞台上下来的那一刻,我笑了。因为他真的做到了。这样让我感动的孩子还有很多,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一个孩子不顾自己感冒发烧还坚持来参加小组活动呢?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孩子们一看到我就缠住不放?有太多的问题或许找不到答案,但是答案都在我的心里,都在孩子们的心里。
就是在一次次具体的服务中,刘钰婷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同样也收获了她播种的成果。“最后一次小组活动我收获了很多。那天在小组结束时,小朋友们都拉着我不让我走,嘴里喊着:‘钰婷姐姐不要走,我们不让你走。’我很感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分离的悲伤以及自己能力被肯定的喜悦。我对孩子们说:‘钰婷姐姐还会回来看你们的。’”而这次经历,刘钰婷说:完成了我以为我完成不了的事情,这样的经历我觉得在我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
护理小组是17岁的刘钰婷独立策划、主持和实施的第一个小组活动,这次小组的顺利开展距离刘钰婷第一次参加南京协作者第二届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整整过去了6年。她这个小组活动后来被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们常常拿来激励实习生和新进社工,因为这个小组的专业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背景的社工新人,甚至是社工。当时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曾写下“她(刘钰婷)为孩子们策划准备了‘健康小卫士’护理系列小组活动,不论是每一节小组的内容,还是小组在开营仪式的展示、闭营节目的成效呈现,她都耐心地调整、完善,以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珍惜与服务对象每一次接触的机会,其中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的我们也会看到自身与专业的差距。”“从夏令营一开始,刘钰婷就活跃在办公室,协助社会工作者各种活动,然而这个暑期她自己设计活动,带活动,俨然一名小小社会工作者,不禁让我感叹到她的力量,我无法想象他们小时候留守的样子,但我现在感受到社会工作者影响下成长的孩子力量如此的强大。”
刘钰婷用她对孩子最真挚的感情投入、踏实的努力收获了护理小组的成功……随后2016年暑期,刘钰婷主持了自己的第二个社工成长小组——金话筒小组,小组同样成功。我们都知道这背后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来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成长
“今年暑假,与其说是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不如说是给我自己带来成长。在这里,我不仅体会了一名专业社工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更是体会到了他们对孩子们的热情。在社会工作者每个方案里,都以孩子、家长为中心,他们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样的收获对于我来说,受益的并不是这个暑假,而是我的人生之路。”这是刘钰婷发自内心的表达。而刘钰婷妈妈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也很欣慰,她说:“有了这样的平台,孩子就有机会走上舞台,表达自己,原本孩子只知道书本上的东西,但是通过参与南京协作者的活动,她跟你们在一起,就了解了更多书本之外的东西,她也受到熏陶和感染……” 对于身处其中的社会工作者来说,或许这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最好的表达。亦相信,与每一个社会工作者相遇的生命都在萌动,朝着最美丽的方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