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小社工”
一名好的志愿者就是要有一种甘愿奉献的精神,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求回报的去帮助他人。
——高文静
高文静,1997年出生,安徽阜阳人。5岁时和妹妹跟着买菜的爸爸妈妈来到南京生活。2008年,高文静通过同学介绍来到南京协作者,被南京协作者的图书及经常开展的活动所吸引,从此边经常参加南京协作者组织的各种活动。2009年,高文静与其他/她17名流动儿童参加南京协作者组织的南京·北京跨城际流动儿童交流夏令营;2010年高文静参与了南京协作者《一个民工的幸福生活》大型民众戏剧巡演;2011年,高文静与其他流动儿童组成社区小志愿者队,针对社区孤寡老人开展照顾服务;2012年,南京协作者承办的《首届全国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研讨会上,高文静作为流动儿童代表发言。从2009年至今,高文静多次被评为南京协作者优秀志愿者。如今,学习形象设计的高文静依然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参与南京协作者志愿服务。从活动协助,到主动在小伙伴间组成互助小组,再到亲自设计组织兴趣小组,高文静已然成为南京协作者的一名“小社工”。
流动中的家
那一年,刚刚5岁的高文静便与爸爸妈妈和妹妹来到南京,“清晰可见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热闹,相比农村老家多了些喧嚣,在老家出门除了邻里亲戚,到处都是田野,而在这到处都是马路,到处都是车辆。”如今的高文静这样描述她当时对南京的影响。高文静父母在南京鼓楼区的一个老旧小区外边租了一个很旧的门面房,做起来买菜、水果、鸡鸭鱼肉的小生意。虽然只是做个小生意,但相对来说收入也换算稳定,维持家庭生活开销没什么问题。但由于爸爸妈妈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忙,早晨要起很早去批发蔬菜,晚上也要很晚才能收摊,平时就很难有专门的休息时间来陪高文静和妹妹。另外高文静家附近住的大部分是南京本地的居民,且以老人居多,因此初来咋到的高文静很少有玩伴,平时也就是和妹妹在爸爸妈妈的菜摊上玩耍,虽然相对来说还算是安全,但是因为没有更多的同龄玩伴,缺少与更多的人沟通交流,使得她越来越不爱说话,性格越来越内向。
城市的扩张使得很多的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上学,然而因为教育不平等、制度的不完善,公办学校对于接收流动儿童有很多的限制,且要缴纳高额的“赞助费”。使得大部分流动儿童只能上环境差,教学质量落后的打工子弟学校。高文静与其他流动儿童一样,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只能在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然而即便是这样,因为当时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是没有正式注册的,且所在的社区随时都会面临的拆迁,因此学校也随时面临的拆迁与取缔,流动儿童就不得不随时面临着更换新的学校。高文静在上小学期间,先后换了三次学校,分别是在她上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对于一个刚刚上学校的孩子来说,学校生活刚刚适应,却又要换到另一所学校,新的环境适应、同伴熟悉、教学方式的适应都对高文静的学校、生活带来很大的挑战。
这样的生活一直到2008年的暑假与南京协作者的相识,使得高文静的生活中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同时找到了心的归属。当时的高文静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暑假期间没事干,自己就只能和妹妹在自家店里玩,有时也会帮爸爸、妈妈的忙,小小的年龄承担起来照顾妹妹和帮父母买菜的责任,但却少了很多童年应有的乐趣。有一天,邻居的小朋友突然说要带她去一个地方玩,还可以参加免费的夏令营。因为是邻居,且出于对夏令营的好奇,高文静便和邻居来到了南京协作者。“第一次去南京协作者,当时正在进行夏令营活动,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还有很大的图书室提供学习和阅读。当时是很激动的,觉得可以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耍”高文静说。
爱读书的高文静对南京协作者新市民之家的图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时南京协作者刚刚成立新市民之家,这是一个专门为打工者、流动儿童搭建的分享、学习、娱乐的精神家园。南京协作者的社工带领高文静参观了新市民之家,介绍小主人规范及服务内容,并指导她填写了小主人档案表,高文静也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图书借阅卡。从此,高文静每天放学后都会来南京协作者新市民之家看书学习写作业。“我觉得加入新市民之家可以交到许多朋友,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参加新市民之家,我可以把我喜欢看到书都拿来新市民之家看”,在南京协作者流动儿童档案表中,高文静这样写到。她说:“在南京协作者,不仅仅可以看书、写作业、参加活动,当自己与小伙伴发生不开心的时候,或者是跟家人有什么矛盾的时候,更换新的学校带来的适应问题,金艳姐姐都会陪我聊天,疏导我的情绪,总能给我一些好的建议”。
从此,高文静越来越融入到南京协作者这个大家庭,参与的动力也越来越大。除了每天放学后来南京协作者看书学习,还积极参加协作者每周末举办的小组活动和各项主题活动等,有摄影小组、电影小组、学习小组、文体娱乐小组,还要中秋、国庆等节假日联谊,户外参观交流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高文静与其他/她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分享自己的故事、讨论小主人规范及自己的对一些问题的想法等,不仅仅丰富了她的业余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是在一次次自我介绍、分享、互动中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增强了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及意识。“印象中,高文静刚刚开始参加活动时,还是有点羞涩的,介绍自己的时候两只手总是捏在一起。但高文静参加活动非常积极,或许是她被这里的图书吸引,或许是这里让她找到了归属。因此在不断的参加活动中,在大家不断的鼓励支持中,高文静越来越自信,参与活动更加主动积极,成为新市民之家的核心小主人”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王瑞海这样回忆当时的高文静。
难忘的北京行
在参加的一系列活动中,给高文静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暑假举办的“牵手北京,让爱流动”协作者南京-北京流动儿童跨城际夏令营活动。当得知自己被选中可以参加南京-北京交流夏令营时,高文静与其他/她17名流动儿童一样,甭提有多高兴、多兴奋。“天安门、鸟巢、长城……”这些在以前对于高文静来说只是在书本上、电视里才能看到的,而首都作为全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对于大部分流动儿童来说都是一个向往的梦。
然而,事实却并非一帆顺利,首先是父母的担心和阻拦。当高文静的爸爸知道高文静要去北京时,而且还是免费的,这位在社会上多年打拼的老实人,很难以相信社会上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再加上担心女儿一个人能否自理,所以高文静爸爸一开始便不同意高文静去参加。这让高文静非常的失落,怎么办哪?这个情况被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得知后得到了解决。当时的社会工作者卢金艳与同事了解到高文静父母的担心后,专门来到高文静家里,向文静爸爸妈妈介绍了南京协作者,并介绍为什么开展这次活动,对于孩子们在北京吃住等具体生活的安排等。为了打消文静爸爸妈妈的顾虑,又邀请他/她们参观了南京协作者。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高文静的爸爸、妈妈终于同意了高文静参加这次夏令营,“宝贝你第一次单独远行,要学会独立,团结友爱!”出发时,文静爸爸这样嘱咐文静。其实高文静的情况并不是个案,此次夏令营大部分家长刚开始并不同意孩子去参加,原因基本都差不多,而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也都是一家一家的走访,说服家长。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在城市里工作、学习,遇到的更多的是不同的条件限制,导致他们不能享受应有的资源和服务,如孩子上不了公办学校。如今突然听说有免费的服务,而且是专门针对他们的,还可以去北京,虽然是好事情,但一下子也很难理解,不敢相信。
“北京之行,第一次外出离家这么远,还有那么多小伙伴和哥哥姐姐陪着,别提有多开心了,除了开心更多的是感恩,所以也很珍惜再那里的每一天,用心去体会首都的一切……在北京,我们参观了首都博物馆,水立方,鸟巢,奥林匹克中心。爬了八达岭长城,感受了天安门广场升旗时的庄严。印象最深的是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总在书中看到对天安门广场的描写,也看到过很多图片介绍,但是真正到达天安门的时候,心情是无法言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哪怕是凌晨三点多就起床做大巴去观看升旗,但站在五星红旗下觉得一切都值了。”时隔8年,当高文静再次回忆起当年北京行时,依然能够从她的言语中看的出她当时激动的心情。
从一天的互相认识,原本陌生的南京、北京的流动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建立起联系,并在未来的四天中友谊不断升温,而这种情感一直到现在还在。手绘夏令营T恤,每个小营员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T恤,是自己亲手绘制的,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第一次,而这件T恤一直陪伴孩子们直到今天还珍藏着。为了保证其中的任何一个小营员不被走丢,大家组成大萝卜、小萝卜组合,手拉着手走进北京的奥运场馆、首都博物馆、天安门、长城,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线。行走在社区,到北京张万坟小朋友的家长做客,阿姨为小营员们做了美味的坝上美食,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来最淳朴的味道。四天的时间,小营员们在一起吃住,晚上太兴奋一起讲笑话,起床的时候互相提醒,想家的时候互相安慰,开心的时候一起大笑,还在北京协作者的小院一起包饺子,洗碗筷。四天的时间不长,但对于这次参加去北京参加夏令营的每一个流动儿童来说,却是那么的珍贵。这四天对于高文静来说还有另一个收获,那就是友谊。北京行期间,高文静与北京的余晓雪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她们依然还保持着联系,而余晓雪也在北京协作者的培育下成为一名正式的工作人员。“小雪是我在北京行中交到的小伙伴,虽然一直联系并不多,但是友谊的情愫一直存在着,很敬佩小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协作者的一员,这是一份值得我们大家骄傲的事情。”高文静分享到。这四天的相聚,在离开的时候,对高文静来说是那么的不舍,“李涛叔叔,你们什么时候来南京?”在返程的那天,高文静眼里带着淡淡的忧伤。“这是夏天的忧伤,隐藏在每一个因为生活而流动的儿童心底。流动让我们忧伤,流动让我们懂得珍惜。而对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的宽容、接纳、尊重、理解,是我们在感性的忧伤中,依然可以理性面对生活的力量。这一切,构成我们协作者组织举办“牵手北京,让爱流动”流动儿童南京——北京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协作者创始人李涛这样分享这次夏令营的意义。为期五天的北京之旅,明明能看到相处的每一天,在这些孩子心头滑过或深或浅的感动与成长,或许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或许我们不曾相识,然后我们有同样的名字:流动儿童。正是因为流动,我们懂得感恩;因为流动,我们坚忍;因为流动,我们懂得珍惜。成长,在这个夏季绽放!活动结束后“最大的收获是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高文静的爸爸笑着说“孩子变化很大。回来后每天帮她妹妹洗脚,这是以前没有,我很激动……”高文静的北京行心得中:今天已经是八月十号了。转眼间,我们又坐上了火车回南京了。如今,在回想起五号坐上火车赶往北京的那天,真叫人依依不舍。在北京游玩的这几天,我们游览了许多地方,有东四条奥林匹克中心、天安门、首都博物馆、水立方鸟巢、爬长城……游玩时,有许多伙伴陪伴着我,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谢谢你们!同时也少不了协作者对我的支持和信任,谢谢你们。游玩四天后,我的感受是,到北京对我来说是那么不容易,更何况还免费的。四天里,我每天都收获了许多,我能学会更好地自理,能交更多的伙伴,与他们融洽相处。协作者的工作人员们辛苦的付出让我懂得怎样感恩,要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感恩协作者。我要汇集更多的人来协作者,让他们也懂得感恩,让他们喜欢上协作者,让协作者越办越好。同时,我也会更好地发挥出我新秀小主人的作用,帮助好、维护好我们的家。我一定要当一名好的协作者,让贫困儿童得到更好的服务。再一次,感谢赐予我力量的协作者。
从小志愿者到“小社工”
在一次次参与南京协作者活动后,高文静变得越来越开朗、越积极,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专业助人的行为和理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文静。每一次活动的准备,南京协作者都会鼓励每个小朋友参与动员海报制作,一起去社区张贴海报,准备制作活动道具;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会看到负责签到的小朋友,负责引领的小朋友,负责物资发放和纪律维护的小朋友;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也会有小朋友收拾活动场地,参与评估,分享自己对于活动开展的建议。而高文静也逐渐在参与中提升了参与中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能力。2009年秋天,为了提升团队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明确机构发展目标,南京协作者与北京协作者、珠海协作者一起开展封闭式团队建设活动。为了保障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团队学习中,团队建设期间工作人员没法开展正常的服务。可是问题来了,周末的时候小朋友们怎么办?所有的小朋友周末都会参加活动,这对南京协作者的每一个服务对象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当南京协作者的社工卢金艳将这个担心说给日常托管参与的小朋友们时,高文静思考后,主动请缨,说要自己带领小朋友们做活动。之后与金艳姐姐讨论活动每个环节,南京协作者负责人李真也给予了指导和建议,经过反复修改讨论制定了活动方案,周末小组活动如期举行。
2009年12月27 日,是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日子,对于高文静来说更是特别的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南京协作者在晓庄学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年会,由打工者与流动儿童根据自身经历创作排练的《一个民工的幸福生活》大型民众戏剧在首场演出,高文静即是演员之一,也在这次年会获得了南京协作者颁发的“十佳志愿者”荣誉称号。“上次的元旦晚会我也参加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今年的元旦晚会。”高文静这样分享到。在这次年会上,南京协作者颁发了许多奖项,有“十佳志愿者”奖、“新秀志愿者”奖、“优秀实习生”奖等,当主持人宣布高文静被选上了“十佳志愿者”时,高文静说自己感到十分开心,但是,无论怎么样,她说都不会骄傲自大,会把自己的职责尽到底,对得起这份荣誉。
是的,高文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之后的每一次活动中,高文静都会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有一次,高文静说她看到有个经常来新市民之家的小朋友最近常去去网吧,她担心这名小朋友有了网瘾,于是就主动的与南京协作者社工卢金艳提了出来。在卢金艳的鼓励下,高文静主动召集了其他/她几名平时玩的好的小伙伴,主动与这名上网的小朋友沟通,劝说他不要再上网了。高文静的参与和变化也影响到爸爸,2010年,南京协作者更换办公场地,高文静的爸爸主动开着自己的货车帮忙一趟一趟的拉桌椅、办公物资。而这一年,高文静在日常的参与中,更是发挥了小志愿者的作用,托管服务中,她主动负责每天写作业的纪律维护,协助做图书借阅的等级几日常图书的维护,活动中负责起宣传动员、签到、活动纪律维护等等志愿服务。2011年,南京协作者开展第二届“我爱社区我爱家”冬令营,高文静与其他/她小营员一起在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走进社区,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去发现社区需求,之后针对社区有很多老人没有人照顾的问题,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之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到孤寡老人家庭,帮助老人摘菜、讲故事、与老人聊天。之后,南京协作者在2012年再次搬家,导致以前服务点的服务不能持续开展,高文静则对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事情一直念念不忘“我觉得我们得想办法把照顾老人的志愿服务持续开展下去”,在南京协作者搬家后,高文静这样跟南京协作者的社工说。
南京协作者再次搬家后,高文静的家也因为原来住的地方拆迁而搬家了,高文静的家也与南京协作者相隔的更远,参加活动更加不方便。“协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好的条件,好的环境,让我们安心,快乐的学习,玩耍;有对我们友好的哥哥姐姐让我们开心的交流,互相学习;有摆满了书的大书架,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和探索书中的奥秘。可是这一切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在这近四年来,南京协作者已经搬了两次家了,从金典社区搬到北圩路社区,仅仅呆了一年居委会又让搬走,现在又搬到了油坊桥。从我家到油坊桥,要先做公交到地铁站再坐地铁到底站,整个过程要近1个小时,而没有搬家之前,从我家到那里仅需要15分钟。现在想要去协作者借书就需要花两个多小时,很多人都是跟我一样,稍近点的,家靠地铁站可直达,但来回还是要花一个多小时。现在能经常去的人已经不多了,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都不能感受到原先在协作者的那种来之不易的幸福了。所以,我希望南京协作者能有一个真正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不会被谁再让搬来搬去的,我想这是许多小朋友、爸爸妈妈以及南京协作者的想法吧”对于南京协作者不断的被迫搬家,高文静看在眼里,伤在心里。不过家离得远了,但她的心还在这里“反正我只要有时间,协作者有需要我做的,我一定会尽力”高文静这样说。确实,初中毕业后,高文静因为考虑到以后上高中也无法在南京参加高考,选择读了五年制的大专,学了形象设计,还是班级的班干部,因此她的事情也特别多。另外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高文静除了要学习外,在周末的时间找了兼职。但即便很忙,高文静还是会尽可能的参与志愿服务,并会努力协调身边的同学一起参与。南京协作者年会时,学习形象设计的高文静连着两年协调同学为小演员们化妆。在暑假期间,高文静尽量的抽出时间来参加南京协作者的夏令营,连着两年参与南京协作者与凤凰母语开展的每期4天的困境流动儿童夏令营。在夏令营中,高文静负责带队组织小营员们外出参观活动,引导小营员们讨论,鼓励不爱说话的小营员勇敢表达,她身体力行的把她曾经亲身经历而内化的理念再次传递给今天的这些孩子们。“一名好的志愿者就是要有一颗甘愿奉献的精神,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高文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的声音需要您的关注
为促进流动人口声音得到更多群体的关注,推动社会大众对流动人口的关注,《一个民工的幸福生活》在南京协作者2010年年会演出后,又分别走进了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后与南京邮电大学合并,并改名为南京邮电大学)沧波门校区与南京晓庄学院江宁校区,演出后,高文静与其他/她的流动儿童、打工者现场与高校的大学生、老师做了互动交流。
“各种奖颁发完后,我们就开始表演《一个民工的幸福生活》民众戏剧了,这个节目给观众带来很深的印象,因为在舞台上,不光有小朋友的表演,还有家长的表演,我们所表演的节目都是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创作排练出来的,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接。台下的观众们有的看到我们的节目都哭了,每当我们表演完一幕后,台下观众的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由此可见,我们表演的节目已经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尽管我们之前因为排练节目回家很晚,但这一切,在今天,付出的汗水都有了回报,那时你会感到很快乐。”高文静分享当时演出的感受。
2012年6月,南京协作者承办了北京协作者主办的《首届全国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研讨会》,这次大会邀请了民政部等政府部门领导及全国各地从事农民工社会工作研究及服务的专家学者参与。作为流动儿童代表,高文静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呼吁政府、社会公众关注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融入及上学难等需求。“当时我跟大海叔叔都有演讲要准备,而对于当时的我,面对那样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场面,心里是胆怯的紧张的,可是大海叔叔还有其他姐姐一直在旁边给我加油鼓劲,给我增添不少信心。”5年后的今天,高文静这样回忆那次研讨会时她的心情。
高文静在会议上这样分享自己的期望:“在准备这次发言之前,姐姐说你可以谈谈像我们这样一群跟随父母来到城里的流动儿童们想得到哪方面的帮助。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一、与城里人的距离。我的小学有三年是在打工子弟学校度过,后来因为学校拆迁,不再办学,我就转到了一家公办学校。在那所学校,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较多,但也有一些本地的孩子。所以与大部分同学的相处还是不错的,但是一部分本地的孩子并不是很好相处。他们始终看不起我们,自以为自己是本地人,经常炫耀自己的衣着是什么牌子的,笔买的有多贵。我心里很难受,我知道我们跟城里不能比,但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下达过什么政策呢,城里的孩子不用交暂住借读费,有什么样的大城市的活动对城里的又有一些补助等,我觉得这些不公平。小学毕业后,我又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了白下区的一所中学,在这个学校里,城里的人要多一些,他们很少会说我们怎么样,而是说乡下人农村人怎么样。我想说的是,我们就算不怎么样,我们身边矗立起来的高楼大厦都是我们这样人的父母用双手建起来的,我们也是为这个城市做了贡献的人第二点是学习方面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否在异地高考,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城里上学,不允许就近高考,还得回家乡,那么父母挣那么多钱不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好的习条件吗?我们在城市跟随爸妈读书,回到老家没有人照顾,还有老家的课程和我们学习内容和生活不一样,已经不能适应。我身边有些玩的很好的伙伴就因此没到初中就回老家上了,也有的到初中没上完就回老家上,甚至还有人直接辍学不上。我们在城里被称为流动儿童,回到老家又成为了留守儿童。不过有些幸运的家里在城里买了房子,可以允许在当地继续上学。可是像这样有资本的外来务工家庭又有多少呢?不过好的是有些地方好像开始实行了异地高考。我看新闻说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相关领导也对此展开讨论,希望可以很快实施。”
协作者陪伴了高文静9年,让高文静的性格有了质的改变,也让她成为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女孩。而高文静希望自己可以陪伴协作者更长的时间,让协作者变得越来越好。高文静说:“协作者是我成长道路的良师,是我童年的大半记忆,给了我很多学习上的经验和方法,各种各样的活动,也让我的性格越来越开朗,而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陪伴着协作者的9年里,我们也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压力,使得去协作者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一有时间总会过去参加活动,或者协助活动,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更好。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还有这样的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活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