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雪

 

 

从服务对象成长为公益青年

 

作为一名小志愿者,我们在接受公益服务的同时也贡献自己的力量。总结自己的成长之路,因为‘志愿者’这三个字,我的童年记忆多了许多璀璨的光彩和美好回忆。

——余晓雪


余晓雪,1997年出生,安徽人,协作者项目部工作人员。她是"协作者童缘"培育起来的第一批儿童志愿者,从10岁开始接受

协作者童缘服务,并成长为志愿者,开展社区调查、设计成长小组,被称为"胡同里的小社工"2015年,作为中国公益青少

年代表与来访的英国威廉王子对话。2016年,她已通过考核,正式成为北京协作者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社会组织接待、政

策咨询、年检咨询等工作,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参与公益服务。

 

 

 

从被服务者到儿童志愿者

谈起结识协作者,晓雪说,“挺偶然的,当时是傍晚,我找弟弟回家吃饭,别人告诉我在协作者,我就过去了”“刚到协作者小院儿门口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在院墙上‘北京协作者’的牌子,牌子上有一个LOGO,是两颗心组成的,协作者的姐姐说她象征着我们的心紧紧靠在一起,在这片土地上为需要的人提供服务。除了协作者的牌子,竟然还挂着许多大学“实习基地”的牌子”。


此时的晓雪还不知道协作者在当时,是一家专门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别人告诉我在协作者可以免费写作者,还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功课,我开始有些顾虑,我家人也有点不相信”。


对于协作者小院儿,当时的环境,晓雪还记得清清楚楚:“记得刚进入协作者小院的时候,可以看到的是一棵树的盆景,旁边还有一个‘白雪公主’童话里其中一个大鼻子小矮人的塑像,正对着门的是一块大展布,上面是李真老师和小朋友微笑的照片,再走进去是一个小四合院,窗户下面种了很多花花草草,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温馨 ’” 。

 


 

逐渐接触协作者后,晓雪慢慢打消了心中的疑惑,“到这里后,可以感觉到这里与外面的不同,这里的孩子们不会去攀比,不会去嘲笑别人。我和孩子也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的家庭都是来北京打工,每天在外奔波,打工赚钱,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富足,为了让自家的孩子能过上好的生活,有好的学习环境。”


晓雪的家人在夜市租了个摊位,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就要去摊位,于是放学后每天下午都和弟弟一起来社区儿童之家做作业、参与每周五的主题成长小组。晓雪说,“后来看到大伟(晓雪弟弟)在哪儿做作业,还看到一些我的同学和认识的人在那里,还有很多来自高校的志愿者哥哥姐姐来为大家辅导功课。我也开始每天放学后,在课余来这里写作业、参加各种活动,有不会的题目可以请教这里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手工、看电影、读书、做调查。”“渐渐的,我也熟悉了在社区儿童之家的生活,这里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如果是让我一天不来,心里都会不踏实,我开始喜欢这里了,因为有哪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家呢?这里像是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在吸引着我,而这种‘魔力’就是有趣的活动,志愿者哥哥姐姐的亲和力,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帮助他人时候的快乐……更少不了小伙伴们间相互学习的成长。”


晓雪有一个姐姐,和一对双胞胎弟弟。和许多其他生活在胡同里的流动儿童一样,晓雪出生在北京,因为生计忙碌的父母因为在东华市夜市的工作比较忙碌,晓雪在不记事的时候回到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东华市街面改造,父母已经失去这份曾经供养一家人生活的工作。“影响还是很大的,父母相当于失业了。我爸打算想办法买辆车,开滴滴,但注册不上,还是要想个办法有个工作,压力挺大的”。经过这么多年在北京的打拼,晓雪的父母虽在天津市某开发区买了房子,但每个月的月供要3000元,晓雪和弟弟、姐姐刚工作,还没有太多的积蓄,父母失去工作后,因为房租、生活费,依然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为家庭增加生活来源。


“我父母是十几岁、二十多岁就来北京了,结婚前都是在外面打工,和我母亲是回老家之后认识的”。与许多流动人口一样,晓雪的父母年轻时候曾经也外出打工,结婚后再度出来工作,在北京一生活就是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姐弟三个都在北京长大,跟老家的老人不在一起,家里还有舅舅和亲戚。爷爷也在安徽老家,老人嘛,还是愿意在老家,只是偶尔来北京住几天”。

 


 

与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一样,晓雪的家庭也搬迁了许多次,“东四的胡同是我们住过的第三个家,之前搬过两次家,最开始住在后海附近,也是平房,因为要改成酒吧,后来搬到了工人体育馆附近。再就是目前的东四这里,一直到现在。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了,房子住不开,正好同一个院子里另外一户人家有房子,两间房,我和姐姐住一间,弟弟在另外一个房间。父母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还是希望可以让我们可以有一个安静的住的地方”。


“每天到放学后,其实就是父母要开始忙碌的时候,他们要去夜市工作,所以每天放学后当时没有其他地方能去”,与很多胡同里长大的孩子一样,在结识协作者之前,因为父母工作,附近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园是他们主要玩耍的地方,“平时我们就在附近的胡同里玩,在学校附近,还有就是小天意(地安门附近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拆迁),还有去一些大的商场,爬爬景山(故宫北侧的公园)”。


对于参加协作者的第一个活动,晓雪至今印象深刻。“我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还记得在这里学的第一首歌是《you are my sunshine》,这是一首英文歌,听过,但没有学过。当时我不大愿意说话,有点闷”,“姐姐和我说,‘尝试一下’,我觉得这是对我的鼓励”。


you are my sunshine》歌曲的学唱,是在协作者的“课后文娱课堂”,是协作者在儿童完成相关功课之后,由社会工作者组织开展的提升社区儿童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小活动,主要通过团队游戏、手工、音乐启蒙、图书阅读等方式开展。

 


 

在协作者,除了参加每天下午的功课辅导,晓雪还参加了每周六为社区儿童开展的成长小组、写作小组、环保小组等小组活动,在参与活动中,因为细心和照顾其他儿童,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开始逐渐让晓雪承担起来一些志愿服务活动。


“第一次参加的志愿活动,应该是画海报吧,当时一起做海报的有田慧宁、李奕珊、杨旺”,“开始不会画,也不知道要画什么”。当儿童参与活动有一定积极性时,社会工作者开始根据每位儿童的特长,主动邀请儿童参与到日常服务的筹备中,培养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对于晓雪,社会工作者发现她在绘画方面比较擅长,于是从操作较为容易的海报绘制开始让晓雪参与进来,从海报版式设计、内容撰写到整体装饰,晓雪和其他几个伙伴慢慢承担了海报绘制工作。


除此,为提升社区儿童的参与度,社会工作者还鼓励社区儿童一起参与到后期海报张贴、人员召集过程中。“我们自己画的海报,自己贴出去,挺有成就感的,很多人看到我们和姐姐一起贴海报,就过来问,有很多小朋友后面就加入进来了”。让服务对象参与到人员宣传、召集筹备过程中,是对服务对象潜力的挖掘,实现“助人自助”,也是一种很好的社区动员。


对于来协作者,父母开始比较担心,但后来听我们介绍后,就说“去吧,见见世面也好”。“特别是参加2009年南京儿童和北京儿童的交流互动时,因为要封闭式居住几天,我家人也挺担心的,后来还是答应了。曾经有一次去新加坡交流的机会,因为家里条件的限制我没有去成,父母也是觉得有些内疚吧”


在南京、北京流动儿童交流活动里,晓雪和其他北京流动儿童代表一样,第一次远离父母,认识了很多朋友。“印象最深的朋友是高文静吧。南北交流的时候,我们第一天见面,大家就在一起打滚,互相认识,北京的小朋友不敢说话,见到陌生人不敢主动交流。南京的小朋友上来就和我们打招呼 ,比较愿意交流。见高文静的第一面,觉得她是个乖女孩儿。

 


 

对于南北交流活动的过程,晓雪记得依然很清楚:“活动前,我们都在外围,只是看南京的孩子。我自己开始没什么感觉。但活动之后,要结束的时候,高文静说感谢我,提到我的名字,但是我还一愣,比较诧异‘跟我有什么关系’。后来,发现她说的是我给她衣服穿这件事,然后我就站起来了,这件事情她记得很清楚,我也没有想过她会记得这么清楚,没有想到她会说感谢”,“原来因为大巴车开了冷气,她有一些冷,所以我就把自己的衣服给她穿,这件小事我自己都不记得了,高文静却记得那么清楚,就当她说完话时,我们两个人都留下泪来,现在你还可以看到我们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的照片。回想起当时,真的有一种很说不出来的滋味,真的很怀念我们大家一起度过的日子,下雨时,两个人一起打一把伞,参观时一起讨论自己看到了什么,吃饭时一起动筷子……而这一幅幅画面浮现在脑海里,说笑的声音就像回荡在耳边,这是属于我们的美好回忆。我就是出于本能的帮助吧,每想到会对文静的影响这么大,让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


交流结束时,南京、北京的流动儿童代表在总结会上因为依依不舍,留下眼泪。晓雪怀念那个让人感动的夜晚:“李真阿姨说,哭泣并不代表自己不坚强。我现在已经很开朗,很坚强,但是在和南京小朋友离别的时刻,我哭了。”


2009年元旦联谊会,北京协作者鼓励晓雪作为流动儿童代表,参与年会主持。第一次做主持人的晓雪面对台下的观众比较紧张。“我觉得第一次做元旦主持是我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后来挺后悔自己没有再仔细熟悉下整个流程,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没有熟悉主持词。当时一上台就说错话了,有一句话要翻页,当时我找小卡片找了很久,时间比较长”,晓雪对于第一次做主持人印象深刻。“后来再主持活动就放开了,第一次还是缺少锻炼吧,后来我把这个经历写成了作文,作文里有一段形容我紧张,手心一直在出汗,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到。这篇作文我拿到了‘优—’,挺高兴的。这些都是实际的情况,以前都是编作文。我觉得一定要出去看看,这样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经历会更丰富一些。所以这也是我参加这次主持之后的一个感受和很大的收获”“还要感谢哥哥姐姐的信任,把这样的活动交给了我。在里边积累了一些临场应变的经验。后来再主持活动,当时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好的。”2011年元旦联谊会,余晓雪再次登上舞台,主持元旦联谊会,对比第一次上台主持,晓雪从容镇定的主持状态赢得了众多嘉宾和观众的赞许。


晓雪说:“爸爸妈妈看到我的成长,也支持我来协作者社区儿童之家参加活动,而且在一次协作者对家人的了解过程中,一向不会夸我的妈妈也发现了我的成长说我有明显的变化。我听到妈妈说我变得开朗了,不会经常‘宅’在家中了,在家里也会帮助做一些家务事儿了。虽然我越来越开朗,但并没有影响我心灵成长上的发育,而是越来越成熟,学会懂事,学会分担了,这些听在心里,也感觉好像自己是有很大的变化,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当时自己并没有发觉吧,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叫‘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此时的晓雪已成长为协作者儿童服务东四中心活动的重要协助力量,同时,在协助活动开展的同时,将自己参与社区儿童之家服务的经验分享给新接手社区儿童之家的志愿者和实习生,为培育新一届儿童志愿者发挥重要作用。


从儿童志愿者成为胡同里的小社工

2009年,晓雪升入初中,参与社区儿童服务的时间开始越来越紧张。但每次协作者组织开展的儿童服务、对外交流,晓雪都会协调时间,积极参与,服务过程中逐步成长。很多时候都是帮母亲包完饺子,就匆匆赶过来协助社会工作者筹备活动,承担场地布置、签到、照顾年幼儿童、活动秩序协助等工作,同时在活动后参与评估,针对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


2010年1月,协作者组织开展“流动儿童公益冬令营”,晓雪从志愿者培训、社区调查走访及后期材料整理,均全程参与。为提升儿童的参与度,培养志愿参与意识,提升儿童的综合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冬令营中设置了游戏组、新闻报道组、协助组、秩序维护组。活动开展中,晓雪和另外两名儿童主动报名了新闻采访组工作,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负责采访社会工作者机构最新服务开展、工作内容,以及设计服务中涉及到的社区调研提纲、服务需求调研等工作。晓雪与组员设计针北京协作者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的不同的访谈提纲并开展采访和社区调查工作,将北京协作者近期工作动态、工作人员特点反馈冬令营营员;同时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儿童之家服务开展的评估情况等反馈给北京协作者。

 


 

第一次走进社区做需求调研,晓雪和同伴开时有点紧张,不能完整采集到相关信息。但反复讨论、演练,晓雪和伙伴们渐入佳境,在采访的同时,她和伙伴也得到了社区家长的认可。“觉得孩子们变化挺大,能出来采访,问的问题也很流畅,前面还告诉我会拍照摄像留影像材料,还挺专业。”,当时接受采访的社区家长小燕的妈妈在采访结束后,向社会工作者反馈道。


2011年,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组织开展“流动儿童参与社区能力建设训练营”,通过开展志愿者培训、社区孤寡老人照顾、社区环保活动、幸福社区倡导活动结束后,晓雪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梳理工作坊服务成效,挑选图片素材,并独立用“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制作出反映工作坊服务成效的短片。连续一个半月,每周五和每周日下午,晓雪来到社区儿童之家,学习会声会影视频制作软件,自己挑选活动图片、背景音乐,构思短片制作思路、文字备注。如果哪次不能过来,晓雪会打电话或发信息请假,说明原因。工作坊总结会上,晓雪和其他伙伴分享了训练营的服务成效。通过参与社区能力建设工作坊,晓雪和其他儿童提升了志愿服务意识,并掌握了一系列参与社区建设的服务和倡导工作手法。晓雪说:“在这一个半月的制作过程,我真的体会到了要做一个优秀的小志愿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到自己能做出小伙伴活动过程的一次总结,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也觉得只要自己愿意做,用心去做,没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超越的。”

 


 

2011年夏,暑期夏令营开展了英语学习小组、摄影小组和文艺小组,已经是社会工作者的小助手的晓雪,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再次挑战自己,独自承担了文艺小组的服务。晓雪从网络上搜索影像资源,学习《阳光总在风雨后》手语舞蹈,招募组员学习排练出文艺节目,并在夏令营闭营仪式上演出。

 

同时在这一年的夏令营中,北京协作者组织开展社区资源图绘制活动,通过鼓励儿童观察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商户分布情况等,共同绘制出细致完善的社区资源图,加深流动儿童对于社区的了解和社区归属感。晓雪作为社会工作者的协助者参与到本次活动中,负责小组外出带领、资源图绘制、资源分析讨论协助等内容。在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下,晓雪还与同伴一起通过社区服务调查活动,做小记者调查访谈社区商户,与商户交流经营服务状况,总结提炼出多达40余条的针对公共服务类、生活服务类、餐饮类商户及场所的建议。夏令营结束后,晓雪说:“我明白了做一名小志愿者的不容易,学会了担当”“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现在我已经初三了,参加夏令营和平时的活动也有三年多了,可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来得晚了,在这里可以学到东西,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让我很充实。


2011年秋天,晓雪在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下,结合以往参与活动的经验,设计了流动儿童团队能力建设活动,从北京市中心的来胡同来到东五环外流动人口社区,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猎奇活动、主题分享提升社区儿童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对于这次活动,晓雪说:“当时我已经大了,已经有能力开展一些活动,机构的社工也希望我可以挑战自己。然后就开始设计,然后就慢慢的设计完了开始做,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每周五到协作者做准备” 。活动前一晚,直到晚上八点,晓雪还和协作者两位社会工作者刘倩、王立宏一起讨论活动流程、主持注意事项,检查活动使用的道具。“这么大的活动,还是我自己一个人主持,开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参加的活动很多,积累了经验,但是真正把他们都形成自己的能力很难。就是慢慢的一步一步说,该从哪开始就从哪开始,因为说我参加的活动很多嘛,希望慢慢举一反三出来。需要挑选什么游戏更适合他们很难,主要还是跟他们交流。我的一些经验以及立宏姐姐和刘倩姐姐在编排中纠正了我的很多错误,告诉我应该怎样把这些做的更好,当时还有一个一起去的小伙伴,忘记了她叫什么名字了,她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这是晓雪第一次带着服务走进五环外流动人口社区,在主持中,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了解虽不系统的她却能熟练运用同理、澄清等专业技巧。北京协作者品牌传播专家、新京报副主编王悦参加了本次流动儿童团队能力建设活动,对晓雪在服务中的沉着、大方表示赞许。

 

 

对于这次活动,其实晓雪有更多的思考:“活动结束后,我知道有很多问题,以后也该知道怎么做了。也理解了机构的哥哥姐姐给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很不容易。在团队活动中,成员的合作还是很重要的,要是没有活动里协助我的那个伙伴的帮助,在活动过程当中我可能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样做了,也不能处理一些应急事情。”


这一年,晓雪14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接受服务的儿童逐步成长为一位优秀小志愿者,被称作“胡同里的小社工”,通过这些活动,晓雪不仅树立了自信,而且学习到了很多参与、互助的方法。 “只要自己愿意做,用心去做,没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超越的”晓雪希望不仅自己能够乐观面对挑战,而且还能够运用在活动中学习到的志愿服务方法,服务、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助人自助,成为流动儿童成长的支持者

2012年,晓雪考进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职业高中,学习金融专业,经过小学、初中的锻炼,以及晓雪的勤学苦练,晓雪颇受班级同学和学校老师的认可,不但被推选为班长,还是班里的学习委员。随着高中生活时间的紧张,很少可以有时间参与北京协作者公益活动的晓雪在一些大型活动中依然会参与进来,作为协助者,参与志愿服务。


在成长过程中,晓雪和其他青少年一样,面临着青春期遇到的人际交往、父母关系处理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晓雪会在遇到一些问题时,约社会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困惑,而社会工作者也倾听晓雪的心声,和她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


对于整个青春期的成长经历,晓雪说:“和其他环境相比,觉得协作者的特点比较明显,其他人的话,是都是老师,给我们知识,我们就接受,但没有发现成长。我现在觉得自己年龄大些了,算是(在志愿服务方面)有‘资历’吧,愿意照顾他们。协作者的姐姐也认为我有能力,我会觉得自己是志愿者,愿意承担一些工作” “总结我的成长之路,因为‘志愿者’这三个字,我的童年记忆多了许多璀璨的光彩和美好回忆。”

 


 

2015年3月2日上午,英国威廉王子来到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与关心慈善事业的中国青年代表互动,北京协作者志愿者余晓雪作为青少年代表参加本次见面会。


2016年,5月29日,在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协作者童缘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已经在银行工作的晓雪带领其他小伙伴登上舞台,深情朗诵诗歌《有一个地方》,并作为协作者培育8年的志愿者,向曾经和她一样大小的儿童分享八年来她参与机构活动,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感受,情到深处,晓雪还流下泪水。晓雪说:“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习惯30天就可以养成’,所以说我参加了那么多活动,做志愿者就已经成为一个必要的东西了这是慢慢养成的,我觉得很正常,我觉得可能也把它当成一种工作。” “此外协作者的服务符合需求,在这个过程汇总,从没有我贴标签。这里的活动也更有吸引力,更加丰富。做协作者的志愿者,没有理由推辞,这建基于这么多年的感情”。


在启动仪式后,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晓雪沟通过程中,得知晓雪希望有一份更有挑战的工作,认为现在的工作“按部就班”“愿意找一份工作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每次有一个主题,感觉到有兴趣做”。而协作者也综合考虑晓雪的工作能力和公益服务理念较为成熟后,鼓励晓雪尝试投简历应聘协作者工作人员。


2016年6月,协作者收到来自晓雪的应聘简历,并安排工作人员对晓雪面试。经过初试和复试,晓雪于7月顺利成为试用期人员,并在两个月后正式成为协作者承接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咨询员负责来访接待、数据汇总、年检审核等工作,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协作者社会工作服务部困境儿童救助、大型服务活动的协助工作中。从志愿者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晓雪坦言“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以前都是喊‘姐姐’,现在要喊‘老师’,有时候还是会称呼错”“参加机构工作之后,知道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背后要为一场活动做很多更加细致的准备,专业要求很高,对我来说是个挑战”。

 


 

2017年北京协作者年会上,晓雪负责嘉宾接待和引领,再次参加协作者年会,晓雪有更深的感触:“回想前些年的年会我还只是紧张等待表演的小演员,而现在的我以协作者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此次年会的工作中。除了感到时间飞快,看到逐渐壮大的团队和精彩的项目展示,北京协作者这么多年的发展也让我感到惊讶。让我更深的了解了我们的团队,对今后的工作和协作者的发展也充满了期待。”


在回顾自2008年至今近9年的参与协作者志愿服务和工作,晓雪说有自己的看法:“在志愿服务中,政府扮演着推动性的角色,宣传志愿服务精神,需要大力的推动、支持像我们这样的公益机构,例如对我们进行表彰认可,鼓励我们开展的一些公益活动,并可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当然企业也可以支持我们,然后跟我们一起互动,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公益组织就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的专业工作,推动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


从儿童到青年,从服务对象到工作人员,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曾经懵懂害羞的小姑娘,成长为公益组织专职员工,助力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工作专业 “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在一个孩子身上,用9年时间见证了它的神奇,这里面有晓雪的感悟、实践、投入和成长,更有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服务的付出和精益求精的反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