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荣芳

 

守护心中的一缕温暖

                                      

一直都觉得自己不是有故事的人,所以说接触社会工作,加入南京协作者,也觉得平淡无奇。但不知道是不是这份平淡无奇也算是一种故事,就只能姑且算是,也希望读到它的人能够从这平淡无奇的故事中读出一点滋味。

 

最简单的选择——学以致用

2005年我参加高考,第一志愿选择了英语专业,因为觉得英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二志愿填报了社会工作,其实那时候教自己的老师都说不清楚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但是听学了这个专业的同学说还不错,所以选择了这个不知道学完之后可以做什么工作的专业。

大学的四年,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并不多,这个过程中对于专业的感觉也并不是很强烈,但是却觉得这是一个温暖人心的专业,认为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那些工作者们都特别的厉害,他们有着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始终对这个专业充满着好奇与崇拜,那时候专业课老师会给我们讲一些关于社工发展的事情,以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专业的道路上可以走下去,因为学校虽然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还算早,但是真正从事专业工作的学生却并不多,老师们也为此为我们寻找更多的可以从事专业工作的机会。


大四那年,大家开始为找工作着急,老师也为我们多方打听社会工作就业的机会。那时候深圳政府开始大力推广社会工作专业,有很多的社会工作机构,也录用了很多社会工作者,老师为我们联络了相关的机构,为我们想要从事社会工作的同学找到了可以从事专业工作的途径。我和想要从事专业工作的同学一样,简历被打包发了过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并没有回复了。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但是,毕业之后去深圳做社工,却成了我们想要做专业工作的同学们的一条路,即使当时没有回复,但是大家都将方向对准了深圳,觉得深圳才是需要社工的地方。为此我也和专业中的另一个同学一起,准备了简历自己投递,但等到我们了解情况后,又一次有点失望,因为对方已经不再需要社工,所以这一次连简历也没有投就不了了之了。在此期间对于从事社会工作所要做什么事情自己认识的不够清楚,也让我对是否选择做专业工作开始怀疑起来,于是主动联系了一个在深圳一家机构做社工的同学,她告诉我只要是自己愿意去做,有耐心就可以去选择的,也谈到了一些他们在深圳做的具体的事情,以及工作中的困难。她的鼓励,让我对选择专业工作有了信心。


后来,一个公益机构去学校招聘,大家都说这是和专业相关的机构,我们又觉得机会来了,所以参加了招聘会,经过投简历、面试,结果也很快出来了,自己没有被录用,至于原因听说是智障机构更希望要男生。但也有几个女同学被录取了,只是还没毕业大家就纷纷离开了那里,这些都是后话。在那次招聘会之后,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协作者)也来学校进行招聘,于是也去应聘,这次招聘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整个招聘进行了很长时间,后来多次面对一些应聘者的时候我才明白想要招到合适的认同专业工作的工作者有多难,需要花费多少心思。那时候实在觉得自己在众多同学中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所以也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但是后来却意外收到了通知,让我先去实习,那时候觉得格外的兴奋,至少觉得自己找到了工作,而且又是之前同学们都普遍反映不错的一个专业的机构。一起通过面试去实习的同学还有几个,但是私下联系交流的时候大家却说好像做这种工作很辛苦,所以不想去实习了,我很意外,也想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终于有机会了大家为什么又不想要了呢,想到当初还想要主动应聘去深圳呢。虽然那时候无法理解同学的想法,但最终我还是很高兴的按照时间和要求来到机构实习,那时候对此的理解就是觉得学习了这个专业还是要做这个专业的工作才对。但是实习后不久,也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姑姑他们的一个熟人,在企业工作,说正好需要一个大学毕业的人可以去做行政工作,而且在毕业之前也是可以实习的,让我过去看看。那时候刚实习也觉得有压力,面临选择,我想这毕竟是专业工作啊,学习了四年,还是应该做专业工作,况且这是靠自己找到的一份工作,所以还是决定留下来,决定尝试着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理想与现实

刚刚开始实习的一段日子,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让我总是无法适应里面的工作,一个是面对大家的忙碌而实在不知道能够做些什么,只觉得每天忙到很晚却并不知道做了什么,而且更多的时候自己是缺乏主动性的,总是在等待着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而不是自己可以做什么,直到现在,机构所渗透给我的东西也都会无意识的传递到其他的实习生和志愿者那里。但那时候的我是没有的。另外一方面,对于安排的事情总是会花很长的时间也根本做不好,记得一次机构负责人让我做一个小贴士,张贴在乒乓球桌上,希望提醒打球的孩子们爱惜公共的物品,而且提到了既然是一个提示,那么不能是一堆文字堆积,需要有图,有文字说明,但是我没有画画基础,又没有做过,所以又是上网查,又是开始思考如何画出不能晃动、不能用小刀刻的图片,当时也伤透了脑筋,简单到一个小贴士甚至花了半天的时间才制作好,而且也不那么满意。此外每次只要儿童托管服务结束,虽然让孩子们做了卫生,但是需要自己再进行一些整理工作,图书、环境的收拾等等,时间过去了,却感觉没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而且每每遇到事情都会反反做几遍才能合格,所以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也做不好,因此严重缺乏信心。


机构的社工们看起来特别的忙,每天从早到晚,加班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常常是晚上十点钟之后才能下班,以至把我原来理想中的朝九晚五的悠闲的工作生活的美好想象彻底打破了,以至于那段时间那种无用感和对于机构的忙碌生活状态始终都无法正确的看待让我总是无法释怀。所以那时候上下班的路上都会不停的打电话给家里人,诉说着自己的想法,不能理解的辛苦,最夸张的一次就是走着去上班的路上,边打电话边哭,走了一路,电话也打了一路,而自己也哭了一路,我无法想象原来做专业工作其实看起来很温馨和伟大,但是其实也是很多的琐事聚集在一起,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美好。那时自己会向家里人、朋友倾诉,大多情况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每天加班到很晚,太辛苦、太累,好在从小到大爸爸妈妈都是开明的,那时候他们一方面会告诉我任何工作都很辛苦、都有压力,另一方面也会让我自己考虑,如果太辛苦太累,不干也行。


以前没有工作的时候,我自己就想,毕业之后可以找一份好工作,朝九晚五,而且收入不错,总之想像中的工作是:清闲而且又有意义,觉得那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实际工作之后,发现应该是没有哪份工作是又不需要付出,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所以那时候,自己冲突很大,觉得是不是因为做社工才这样压力大、工资不高还会有加班。而对于纠结的我来说,心理想过离开,也向机构提出过离开,但是内心里又有些不甘心,感觉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差,期间也跟督导老师交流和沟通,就这样,在各种交织的情绪中自己选择了坚持。现在想想觉得还是挺幼稚、挺理想的。其实我们自己的成长很重要、树立我们正确的价值观也很重要,寄希望于“意义”就要与坚持和责任相伴,很长时间自己都是只想拥有它的好,而不能接纳它是需要付出的在那个阶段。

 

    

培养专业的敏感

南京协作者服务社区有需要人群尤其是流动人口,对此,于我来说应该是自己愿意去做的,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所做的工作也类似于打工。见到这些打工的人,我往往都有一种同情的情感在里面,这是我对于服务对象的认同。但因为并没有真正接触过专业的工作,刚刚进入机构的时候也是从日常服务入手,在南京协作者成立的新市民之家,照顾那些放学无处可去的流动人口的子女,他们会在里面写作业、看书、借书,或者打乒乓球、下象棋等等,第一次参与机构的日常服务,我的督导金艳亲自接待了一个儿童,让我在一边观摩,她介绍自己,带着孩子参观我们的新市民之家、介绍机构的活动,让孩子学习小主人规范,并且告诉孩子们可以做什么,欢迎大家之类的,这次亲身示范,让我知道了如何开始服务,而我所做的也基本是按照机构已经探索出来的一套流程来做,比如小朋友来了要先敲门,进入后需要他们主动打招呼,如果不打招呼就需要我们先主动打招呼并引导他应该怎样讲礼貌,然后签到、写作业、看书等等,这中间会遇到很多情况,比如有第一次来的小朋友需要学习其他小朋友自己制定的“新市民之家小主人规范”,需要工作人员先做一下自我介绍,然后带他(她)参观、了解机构,再到填表以保留下这个孩子的信息以便跟进服务等等。这个过程中会体现很多服务细节,比如自我介绍、告诉他们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什么,他们来了可以做什么,要注意些什么等等,具体的交流内容有不少。现在这些方法我们早已经总结了出来,供每一个第一次接触日常托管服务的实习生、志愿者使用,但那时我对此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就需要这样做,而并不明白其中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来说,与其他的一些公共机构所做的有什么不同,我只把这当做是一个流程,却很难感受到中间体现的专业价值。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发现我们这样操作的微妙的变化,我发现当自己慢慢尝试着按照督导的示范以及机构的服务来操作这个流程的时候,在语言中表达出:很高兴认识你XXX,欢迎你来到南京协作者新市民之家,我叫翟荣芳,你可以叫我荣芳姐姐,我想认识你,你可以介绍下你叫什么名字吗?……类似于这样的介绍下来,我看到了孩子表情的变化,他们特别高兴,而且特别愿意也很认真的介绍自己,逐渐地,自己也才会发现这简单的一系列的介绍和熟悉的环节中,每一句话都是专业的,虽然是介绍,但是如何介绍,什么样的方式介绍,带着什么样的表情和态度去介绍都是很关键的,否则是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介绍自己就是把一个孩子和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去认识、去交流,让孩子感觉到尊重,他同样回馈的是尊重。此外,带领孩子熟悉工作的环境、熟悉每个工作人员,是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孩子遇到问题先思考以及作业写完让他们自己先检查是让孩子自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小主人规范就是协助他们培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有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孩子的变化便是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他们会进门敲门、主动问好、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而遇到问题的时候,跟他们耐心去讲,这些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时自己也会发现这些在我看来普通的“技术”的价值,而这我觉得恰恰才是我初次体会社会工作最主要的收获,看似简单的内容中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是专业的一种体现,一种平等、尊重以及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孩子。


现在来看,很清晰地可以看见最初我对于机构已有的专业的体现的敏感是没有的,当然也就很难再去感受到专业的价值。因此如果在做基础性的工作的时候只是一成不变的去重复机械的流程,久了可能还会厌倦或者是逐渐地忽略一些细节,这些是很可怕的。因此只有当我不再把这些当做一套程序来做的时候,只有当自己不断建立专业的敏感,培养专业的反思精神的时候,才能在日常服务中认识到专业的价值,也才能更好的发挥、延续和发展这份专业的价值。

 

 

在团队中面对自己的成长

即使那时候自己的状态很糟糕,但是机构却总是会以最大的信任给予每一个进入到机构中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实习生或者志愿者,所以这时总是会有这很多独立做工作的机会。第一次参与机构组织的大型活动,是三八妇女节,带领流动儿童和他们的妈妈们去中山植物园参观、交流活动,自己作为活动的负责人当时因为自己没有大型活动的经验,不知道会有什么安排,但是当时得知让自己负责这次活动的时候,我丝毫没有认识到其实这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好像这事就是让我一个人干似的,于是便告诉大家,我不行,还是你们主要负责吧。而实际在操作过程中,活动计划撰写、现场踩点、碰头、评估、包括一些重要的环节,基本上都是成熟的社会工作者跟我一起,告诉我如何写计划,踩点应该踩什么,为什么要开碰头会,应该怎么开碰头会,评估会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成开评估的目的,有些环节甚至是成熟的社会工作者直接来带领的,因此也才有了活动的成功。此外,在2009年开拓社区探访点的时候,也都是成熟的社会工作者跟我一起,帮助我修改访谈提纲、跟随我一同走访流动人口社区、一起做访谈,带领着我去做,也才有了后续我负责的探访社区的顺利的服务,也才有了专业服务活动的技巧和方法的积累。


现在想来最初自己对于“团队”的认识是没有的,总觉得这个事情要自己来做。此外对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也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在自己固有的认识中清楚的知道有哪些事情是我经验之内的,我有把握的,那些没有把握的,自己选择回避,不敢挑战自己,面对成长。此后的经历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依旧不断的犯同样的错误,什么事情都不敢做,生怕出错。而每次活动最怕的就是开评估会,因为在评估会上,大家不断指出自己的问题,这些状态都是我最初不能接受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在日志督导、面对面的督导中,督导都会直接指出我的问题,给我一些成长的建议,此外日常服务中潜移默化的对我从事的新的工作内容的支持,手把手的教、手把手的带领,让我开始有把握去做一些原来不熟悉的事情,也开始逐步发现自己可以去做,由此,自己也逐渐开始面对自己的局限,开始有所突破。自己也明白了当我们学会敢于面对,学会无条件的承担的时候,才会有所积累,才会迎来更多的成长。而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身在团队中,我不是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而是一个团队在做,在这个团队中,每一个人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起达成我们共同的目标,而不是自己的目标,而这也是协作者“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这个理念对于团队自身而言最好的诠释和理解。

 

 

意外的收获

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欠缺使他们在权益遭受侵害时往往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在机构每次接听到这样的电话都是主动转接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但往往也会遇到需要自己面对的情况,于是自己就会向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咨询或者上网查询一些资料,渐渐的,虽然自己仍旧有很多的欠缺,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接到类似的电话时已经知道可以从哪个方向去询问,比如工资纠纷,就需要涉及到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多长时间、工资是多少等等的情况。在2010年的时候接触了一个法律咨询,一个近六十岁的师傅在小区看门看电梯被无故辞退,工作近二十年工资上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没有保险,没有劳动合同,没有节假日等等,在我已有的认识中几乎不合法的情况都占尽了,让我觉得这单位做的太过分了,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够通过感情来解决的事情。在接触到这个咨询的过程中,我还没有完整介入过一个这样情况复杂的法律咨询个案,于是在大家的协助下,我上网搜集了很多的资料,看了劳动合同法,协助他计算了应该得到多少赔偿,那一次整整算了几个小时,面对一堆数字和几页计算的草稿纸,似乎觉得已经看到振奋人心的结果。但是其实这仅仅是开始,师傅在我们的协助下与单位协商,结果不成,进入到劳动仲裁,结果同样不成,最终进入到法院……现实有着很多的不如意,整个过程中师傅对于自己的案子每一个阶段都似乎比我更加清楚,寻找证据、计算应得的赔偿等等,他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我来说好像更像是个专家,但是却依旧需要我们不断的给予指导和支持。一个是拥有法律顾问的物业公司,一个是毫无经验的打工者,我想这中间的巨大差距就是需要我们来去填补的,而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推动,虽然这个案子历经一年多仍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打工朋友清楚他们的问题在哪里,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往往一进入到实质性情况没有信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工作人员的鼓励和肯定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成为我们和专门的法律咨询工作的不同之处,除了法律知识上的支持之外,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更加关注案主的心理层面。这些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在机构工作的过程中,为什么一定鼓励打工朋友自己写诉讼书、自己去执行一些事务,而不是帮着他们去做。从专业来看,这不正是相信案主的潜能,提升他们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吗?!更重要的是,在怎样发挥打工朋友自身力量方面,我们也一直注重打工者相互之间的分享与互相支持,能够让一个人带动其他有需要的人,法律分享活动等等,比如南京协作者开展了新老市民论坛,邀请律师志愿者和打工朋友一起分享,探讨大家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案例,此外,鼓励打工朋友讲这些故事搬上舞台,讲给更多的人听,而这个过程中,我也从对劳动法律没有一点认识的人,通过工作人员的学习小组、案例讨论活动中,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习。我们的服务对象从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自己实现了自我服务,也实现了他们之间的互助,而我们自身也获得了成长,这不正是助人自助最好的体现么。

 

 

与痛苦相伴的甘甜

最初工作的心情是很极端的,工作中体会到的快乐与成就感与难过以及自我的否定,都是从未有过的刻骨铭心,很多时候我都会产生一种想法:我适合做一名社会工作者吗?从第一次负责活动的推脱,到不知道什么是“倡导”、为什么而评估……从书本上出来走近实践中,自己对专业的无知和各种错误便接踵而至。这期间在机构的耐心陪伴和督导的指导下,开始清楚了要学会承担、要勇敢承担、要团队合作,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思考和反思,也就是凡事多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多反思自己可以怎么做,问题就不光是问题,而让自己也转化为可以用专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人。自我的成长和专业的成长才能同时开始,现在想想,也正是在一次次活动计划、一篇篇工作日志以及一次次耗时很长的讨论和评估中才逐步领悟到的这些东西。而自己也经过了8年的锤炼,学会了开小组、做家访、做培训、写项目、做项目、带新人,也面对了与各种不同种类的合作伙伴的面对面……虽然很多方面或许依然稚嫩,但依然也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成果,回头想想,也是令自己欣喜的。


当自己投入其中,在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欢心和成就。记得最初在社区探访服务中,孩子们对我们的到来格外开心,和他们相处期间,他们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这份感激,记得他们为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姐姐送上了自己的画,还为我们起了好听的名字,那时候我脸上长痘,孩子们为我起名“豆花姐姐”,并且写上了对我们的祝愿。


此外记得在服务中遇到一个孩子,那时候怎么说都依旧是调皮不听话,而且那种调皮都到了我们头疼的地步,后来经过家访才了解到他从小跟随者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靠卖菜生活,他们居住在很小的出租房中,几乎没有光,几次家访从来没有进过他的家,因为家里除了一张上下的高低床几乎就没有能够站人的地方,经过家访了解到他在家是个很懂事的孩子,这显然与我了解到的情况不同,此后我们也跟他深入接触过几次,而后根据他的家庭情况对他进行了学习上的资助,他也是南京协作者流动书桌助学计划第一批受助对象,此后以前他那种破坏纪律的行为不见了,后来协助他找学校……在多次的服务中,这个家庭和机构的联系格外紧密,而他年迈的奶奶还特意为我们送来了自己卖的几盆花留作纪念……其实我想这正是在自己成长收获之后,另一份最珍贵的成长的礼物和回馈。

 

无法释怀

工作8年,无法释怀的事情也很多,尤其是面对质疑的时候,才会让自己彻底失去方向,而会痛苦的问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记得2009年一次活动之后,一个小朋友自行车丢了,所以骑车送她回家,结果差不多骑车四十分钟将她送回家后,这个孩子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家长也只顾着吃饭,一点感激之心都没有,这让那时候的自己实在无法理解。此后,当我再次遇到那个孩子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却并没有针对这件事情能够与她的父母沟通,我想这是工作中的遗憾。此后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组织志愿者外出活动,午餐大家吃烧烤,但是有家长却质疑为什么孩子没有吃饱,一激动连解释都没有解释,便挂断了电话。遇到这样的事情挺让人心痛的,但是却又不得不冷静的面对,面对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并没有传达我们做那样一次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以为大家会清楚,但是实际上是不清楚的,所以即使在做好事,也一定要让对方能够感受到,至少心存感恩也是最基本的,不图回报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让服务的接收者感受到别人的那份心。这些事情,回过头来再次想想其实体现的都是工作中的失误,社会工作为了能够让人更好的成长,尤其是人的教育、成长是不容忽视的,需要随时随地,而这也是对服务对象成长的一种责任。


工作中,在仅有的几次与政府人员沟通的过程中,却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区里民政局资助几个助学儿童后,因为与社区有合作的项目,所以将钱全部给了社区,第一次还好,很快就拿到了几名助学儿童的费用。但是等到第二次沟通,却不料以合作项目为由拒绝支付,即使是合作的项目,但是资助人早在半年前就确定的事情,怎么可能随便由下面的人随意改变呢,况且这不是其他的费用,而是事关孩子的上学,我无法想象如果这是一个孩子的救命钱,那会不会一样会被个中原因而再三的推脱,也无法理解“为他们做事那是应该的”的这句话是否真正能够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我更愿意相信那些愿意资助这些孩子们的那些部门,但是也弄不清楚为什么总会有个别人从中存在个人自私的想法?大家总说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好关系,这种搞不清责任的话似乎有点抱怨的性质,但是我想社工也毕竟不是神仙,不能以神仙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还是需要我们心中守护着一个天平。


此外,第一次的搞不清状况的一次项目汇报,当时自己没有经验,汇报思路可能存在一些混乱,所以没有说的太清楚,表达的不够好,当时在场的民政局的领导、高校的老师们,还有居民代表做回复和反馈时,居民代表直接劈头盖脸说:你们这个项目,听了之后我肯定不会支持的……一盆冷水浇下来,好在一个对南京协作者熟悉的老师,晓庄学院的一位老师,当时替我说:协作者做的很踏实,肯定没有大学老师讲的好,但是他们做的很好。当然自己吸取了做项目汇报的经验,是惨痛经历中寻得的,自己能够承担,因为自己做的确实不好。但还有一次项目汇报,自己从项目背景、实施方法、项目成效、经验问题等系统的阐述之后,同样遭到了以为高校“专家”老师的质疑,虽然自己汇报肯定不完美,但是也真的理解不了这种无理由的质疑,同样这次汇报中,另一个机构的代表告诉我,她觉得我汇报的很好,对方提出质疑是她个人的问题……当自己写下这些的时候,总感觉有点觉得“无聊”的感觉,但仔细想想,这是难以忘怀的经历。后来对于北京协作者提出的“支持性监测评估”这个概念理解和欣喜了很久,因为监测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专家”的高高的位置上,而是站在社会组织需要的的立场上给予帮助的建议和支持,而不是质疑,支持性监测评估则是通过对项目的评审,给予草根组织支持,是从协助草根组织成长的角度来介入的,所以我想真正的专家是有发展视角的,而不是一种权利和短视视角的。真正对社会工作热爱和对社会组织理解的人才能成为专家,单纯的知识堆砌,没有责任意识的专家也是最没有价值的专家。


无法释怀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总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遭受别人的质疑,面对别人的随意。但终究这些不过都会成为工作中的小插曲,只是味道的浓烈让我们一时无法接受,服务对象的不解也正说明我们工作的价值,而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也是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道路,而社会工作发展中居民的认可、专家的沉淀也都是需要时间和历史沉淀的。

 

 

守护我们共同的希望

这8年中,经历过服务对象在最无助的时候的求助,把自己当做一家人的无私的信任和发自内心的问候与感激,也经历过从早到晚走访或活动结束后精疲力尽的躺在床上的幸福,留下过与服务对象在一起的开心的合影,遇到最能理解,也最无私给予机构帮助的合作伙伴……甜蜜的回忆很多很多;当然在8年中,也遭遇过服务对象的不信任和不了解,甚至是毫不客气的言辞,遇到过“专家”在众目睽睽之下砸来的“砖头”,也有过寄人篱下的心酸和底气不足……苦涩的回忆也很多很多。

酸甜苦辣交织的才是生活吧,社工服务的路上饱尝各种滋味依然会有,好在觉得自己身在一个踏踏实实服务,本本分分工作的团队中,会觉得无论遭遇什么,都是踏实的。


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还并不长,社会的认知度也并不高,但是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感受到这些我想只要有这样一些人在做着这些事情。相信社会不断发展,组织也会不断进步,而自己在不同的阶段面临有不同的思考。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不断进取,需要慢慢成长和进步,正向自己在协作者经历的成长过程一样,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有自己生长的节奏。仍旧怀着那个期望:只要我们坚持在社会工作这条路上,相信总有一天这不再只是温暖我们自己的事业,而是可以温暖每一个心灵的事业。

 

作者简介:

翟荣芳1985年7月26日出生于河北衡水枣强县,直到7岁时那时候上幼儿班全家搬到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从幼儿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居住在那个美丽的小城。高中毕业,来到南京上学,毕业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四进入南京协作者实习,实习结束后留在机构工作,从事一线社工工作,一直到现在。